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7月11日消息,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立足北京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强大赋能作用,加快开辟科学研究新路径,率先实现新旧科研范式更迭。开展前沿科学问题攻关。加强科学计算与多尺度建模等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建立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学科领域模型的模型协作体系。完善共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搭建科学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全面支撑人工智能在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应用,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加速原始科技创新突破。加速智能科研范式变革。推动科学智能在基础研究、医药健康、新材料、科学仪器、工业智能化等不少于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实现重点场景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赋能。促进产业生态加速发展。搭建共性服务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源开放生态,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研究适用于解析生命本质规律及疾病复杂机制的基础理论和算法,构建医药领域专家级科学数据库,探索医药研发新范式。开发支撑多任务、多属性的药物研发模型,增强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的效能水平,提升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预测评估能力。研发AI辅助诊疗、数字疗法、医用机器人等产品,推动医疗器械智能化发展。加速AI技术在药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赋能应用,实现药械产品的智能化评测、自动化生产,贯通药械智能化研发和生产。
实施“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研究适用于材料多尺度问题的基础理论和算法,开发适用于小样本和高维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材料领域专家级科学数据库,加快材料科学理论突破和前沿新材料发现。面向材料发现-设计-制备-表征-测试-服役全流程,研发材料智能设计方法,实现组分、配方、结构的设计与筛选,合成和制备工艺的多目标优化。加速AI技术在新材料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赋能应用,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准操控,开发系列工艺包,辅助材料制造工艺优化改进,贯通材料智能化研发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