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经济持续通缩的深度转型挑战,‘提振消费’不仅仅是一个消费问题,是未来十年中国解决转型的一个关键点,事关财政政策的转型,事关货币政策的新机制,事关整个国家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事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在座每个人。”
7月10日,在由南方都市报举办的“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生态大会”上,经济学家、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提到,“提振消费”是一个长期国家战略,消费需求是供给特别是新供给创造出来的,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方式都可以创造新需求,而这些新供给都是由企业家不断创造出来的。
“提振消费”仍需进一步加力
过去五年,滕泰一直在关注“提振消费”的相关议题。他提到,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内需不足,“提振消费”不仅是一个短期的政策,也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提振消费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手段,也是人类投资生产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不过,目前各地对“消费”的认识仍远远不到位。滕泰提到,目前国内仍陷于“过度投资陷阱”中,无论是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都已经严重过重了,投资的效益却在逐渐递减;另外,目前国内还面临着“宏观消费压抑”的情况。
随着这些年全球贸易的变化,以及后工业时代、后基建时代在边际效益上的递减,“提振消费”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重要。“从2022年起国家层面的决策观念已经在悄然改变。2024年有着1500亿的消费补贴,今年‘提振消费’已经变成十大任务之首,补贴达到了3000亿消费。但3000亿的消费补贴和将近50万亿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还是微不足道的,跟4万亿、5万亿、6万亿的给地方政府搞投资化债的钱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滕泰认为,目前提振消费的认识到位了,但真正在行动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力。
滕泰呼吁,应该将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的资金节省出来,同时要继续推动全社会决策观念的转变,把过去“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转过来,投资生产创造财富。“新供给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动力就在供给侧,在于劳动的投入、资本的投入、资源的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但如果生产后产品卖不出去变成库存,达不到畅通的经济循环,经济增长动能会下滑。”
企业要用新供给为消费者创造新需求
除了财政政策的转型,“提振消费”还需要深化改革。滕泰提到,要进一步提高居民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程度,让他们放心消费、敢消费、愿意消费,这个消费才能提振起来。另外在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机制上,去年年底中央提出,未来要更多通过房地产或股市这样的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传导,乃至变成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带来财富效应,进一步提振消费。“从短期来看,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收入不增长,消费很难提高;消费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函数,只有降息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总的消费才会提高;消费也是税收的函数,减税让同样的老百姓收入可以买更多东西,这样就可以增加消费。”
未来的货币政策怎么样探索新的传导机制?滕泰提到,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还面临着严峻的通货紧缩风险,年轻人的就业等情况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不让通货紧缩或者变成一个长期现象,为了尽快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零利率乃至负利率可能是大势所趋,过去在美国、日本和欧洲,零利率乃至负利率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乔布斯在创造苹果手机之前,世界对它的需求是零。如今我们再离不开智能手机,不仅如此,以智能手机为基础,还衍生了现在的网约车、互联网的购物、互联网金融、视频媒体等形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100年前,福特公司也做过一次调研,他问消费者说你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消费者说我不需要汽车,我只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滕泰认为,企业在提振消费当中应该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他表示,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是供给创造出来的,特别是新供给创造出来的。互联网、新能源可以创造新需求,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方式都可以创造新需求,而这些都是由企业家不断创造出来的。
滕泰在会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还表示,近期以来最典型的消费新趋势就是像泡泡玛特这样的新产品、新方式,衣食住行作为基本消费需求增速空间是有限的,但新的消费形式的出现永远会驱动新的消费需求。随着未来新的场景、产品、技术、生活方式的出现,新的消费需求也会不断出现,人工智能也许会成为一个新增量再一次改写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新的需求也会随之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