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娜上海报道
近年来,企业创投(CVC)在中国一级市场的参与度持续攀升,不仅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推手,也在重塑大企业的创新路径与产业协同逻辑。
创投市场震荡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CVC悄然成为重构中国科技投资版图的重要力量。过去,它更多承担企业创新战略的补充角色;如今,则已成为连接资本、技术与生态的关键引擎,日益成为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落点,以及科创生态协同与资源优化的制度性工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25 DEMO WORLD 开放式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大会”)现场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国存量的50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367家曾获得过中国CVC的投资,占比高达72.5%。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新晋的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背后都有CVC的身影。
另一方面,CVC已堪称科技创新投资的“金手指”。以2024年为例,中国CVC共参与了1027起投资事件,占全年一级市场总投资事件的13.8%;而在当年新诞生的20家独角兽中,超过一半(11家)背后都有CVC的身影,命中率高达55%。
以联想创投为例,其在管的200多家被投企业中,上榜国家和省市级专精特新的有120多家,国家“小巨人”级别大概有50多家,数量每年以十多家的速度增长。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表示:“大企业CVC在投资专精特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军作用,或者说是积极的践行者。”在他看来,这说明科技创新能够带来社会和资源上的高度认可,从 CVC 到财务机构,大家都愿意用实实在在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类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企业。
破局“创新者窘境”
对大型企业而言,CVC正成为穿越创新瓶颈、突破路径依赖的重要抓手。
当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原有业务往往面临“创新者窘境”——在追求主业稳健增长和财务回报最大化的过程中,难以及时拥抱那些处于早期阶段、技术尚不成熟但具有颠覆潜力的新兴机会。这类技术或模式通常不符合企业现有的组织流程、盈利模型和风险评估体系,因此容易被边缘化,最终错过技术更替周期的关键窗口。
CVC机制为这一结构性困境提供了一条外部协同、内部孵化的双向路径。通过搭建相对独立的战略投资平台,大企业得以绕开内部激励结构与决策惯性,以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小的组织摩擦率,连接外部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突破和产业新入口。同时,CVC还具备与企业自身资源深度协同的优势,可在资本支持之外,提供场景验证、产业链整合、品牌背书等多维赋能,使被投项目在产业化路径上加速进化。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实践中,CVC部门的角色也在转型,从“科技前哨”走向推动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枢纽。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不再满足于通过CVC“跟踪趋势”,而是以此为支点,主动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增强产业链控制力,甚至在一些前沿赛道中通过CVC实现技术反哺与生态主导。
大会期间一场题为《CVC新范式,战略投资如何重塑产业创新价值链》的圆桌对话中,发言嘉宾们表示,CVC的价值在于为被投企业提供产业链订单、用户场景、技术协同。需要以“长期主义+场景赋能”穿越周期,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核心力量。
在他们看来,当前创投市场调整期是押注未来技术的关键契机,CVC 需坚守战略定力,不盲目跟风市场热点,聚焦生态内技术落地,确保投资与产业目标高度一致。
从“强链补链”走向“系统协同”
从产业链空白到系统化协同,一场CVC主导的“生态再造”正在加速展开。
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先行者已不再满足于“强链补链”的单点投入,而是转向以“资源整合+系统协同”为特征的生态共建。对他们来说,CVC投资不再仅是业务延伸的工具,而是战略驱动下的组织机制,用以构建可持续、可共享的技术与资源网络。
一方面,投资逻辑从“补链”走向“控链”,甚至主动“建链”。不少CVC从简单填补产业空白,转向通过合资、早期孵化等形式,抢占关键节点,并围绕核心业务发起跨界探索,例如将AI技术纳入传统制造、能源体系中,推动从硬件向软硬一体的技术体系升级。
另一方面,生态赋能能力明显增强。为打破内部协同壁垒,有企业参与设立母基金或与地方国资联合设立专项基金,覆盖从上游技术、整机制造到下游渠道的产业链各环节。这种合作模式让他们不但能带动内部平台协作,也实现了与地方政府、区域资源的联动,进而加快本地生态的构建和落地效率。
同时,还有CVC搭建起研究院与专委会体系,以技术专题为轴心,聚合研发能力,提升对前沿方向的判断力。资源整合能力亦在持续提升,比如,一些CVC通过统一采购平台与协作机制,显著降低被投企业对接主业的门槛,提高产业对接效率。
种种实践让我们看到,CVC不再是边缘化的创新试验田,他们正在成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与产业生态重构的关键抓手。其以“产业链协同+系统赋能”为特征的生态组织能力,正成为下一阶段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
在技术周期更替加速、企业面临跨界融合挑战的背景下,这种由CVC主导的生态共建路径,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创新的组织底座。
CVC与IVC的边界日益融合
CVC与传统财务VC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相比早期“自有资金、战略为主”的保守模型,当前的CVC越来越呈现出基金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特征。
根据创业邦团队面向CVC展开的调研,只有20%的受访机构完全使用母公司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另有80%的受访机构采用基金模式,通过对外募集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其中超七成CVC对外募资占比在40%-80%之间。
对外募资的LP类型选择方面,国家级引导基金是CVC募资时的首选合作伙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发现,地方国资LP也在持续释放加大与CVC团队合作的信号,市场上已有众多在天使基金、并购基金、母基金等方向展开合作的案例。
募资结构的演化,同步推动了CVC投资行为的重构。相比传统创投机构,CVC在效率与策略设计上展现出更强的务实倾向。一方面,投资周期明显加快,超过九成项目能在六个月内完成从立项到交割的完整流程,说明头部CVC机构在内部决策机制和资源调动方面已趋成熟;另一方面,他们的单笔投资金额多集中在3000万至5000万元之间,能够兼顾技术验证与商业化初步落地的窗口期。
投资策略方面,调研CVC呈现出“战略+财务”双重目标的融合趋势,近一半机构在追求协同价值的同时也强调回报效率,约三分之一更偏向战略导向。这些进一步说明CVC正成为企业战略执行与财务回报之间的平衡器。
在资本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大环境下,CVC机构普遍展现出更强的战略定力与产业协同能力。相较于传统财务型VC,CVC的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更关键在于其能够为被投企业提供产业链资源、用户场景与技术协同,助力创新项目更快实现商业化落地。
创投生态步入调整期的当下,CVC正以“长期主义+场景赋能”的路径稳步前行:不盲目跟风市场热点,聚焦生态内部技术落地,确保投资节奏与企业战略高度一致。这种耐心与聚焦,正是CVC区别于传统VC最具战略性的核心价值。
在技术周期更替与产业节奏重构的深水区,CVC不仅是大企业的创新加速器,也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生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