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连续反弹,累计涨幅达49.35%,领跑全球大类资产。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有着“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之称,上半年持续上行一方面可以反映全球贸易市场景气程度和市场需求变化,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干散货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约95%的进出口货运量由海运承担,干散货指数与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步攀升,共同反映了中国外贸保持稳定增长的韧性。
在11日举行的2025北外滩航运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会上,波罗的海交易所亚洲区负责人Cheong Jin Yu(张竞优)表示,中国港口正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国航运业的韧性与活力进一步凸显,助力全球海运互联互通的未来。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背后的全球经济走势
干散货运输货物通常为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如铁矿石、煤炭、粮食、金属等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资,与全球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相关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DI被誉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大宗商品市场投资者最为看重的投资指标之一。
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至今,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反映全球大宗干散货的需求,与全球出口数量指数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用于衡量全球上游原材料贸易和全球经济景气情况。
因此,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的走势变动和全球经济的景气程度往往是密切相关的。1980年以来,全球大宗散货运量增速和全球GDP增速走势基本吻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的走势也和全球制造业PMI趋势基本一致,BDI呈现出和全球经济景气的高度相关性,其低位反弹预示着全球经济需求逐步复苏
从2025年上半年该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对全球贸易景气度及航运市场需求预期均造成扰动,成为影响指数走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运输需求增加,今年上半年总体的经济景气程度超过预期,整体走势逐步升至年内高点。
具体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市场干散货运输需求相对有所回暖,整体运价指数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低位反弹。但4月至5月,因美国关税政策加剧市场对全球经济担忧,运价急跌下探,整体呈现宽幅震荡的局面。5月下旬以来,受地缘冲突扰动、全球运力收缩以及运输需求增加等共同作用,BDI指数持续上涨并刷新年内高位。
全球经济的复苏无疑是当前海运市场向好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各国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对各类原材料和商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复苏,预计海运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中国港口发展韧性凸显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主要港口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3.4亿吨,同比增长3.8%。其中,外贸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亿标箱,同比增长7.4%。
作为全球主要生产国,近年来我国对大宗原料的进口需求不断增长,铁矿石和煤炭进口量占比持续扩大。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的上涨与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同步攀升,共同反映了中国外贸保持稳定增长的韧性。港口作为实体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晴雨表”,侧面印证了中国产业链的修复与扩张。
7月11日,2025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最新一期指数结果显示,上海紧追新加坡和伦敦,连续6年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第三名,宁波舟山、青岛和天津等国内港口城市排名也有不同程度提升。
我国港口正在通过多元化市场拓展、强化物流通道建设,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业内人士表示,贸易多元化已成为企业的主动选择,因此即便在4月美国突然抛出加征“对等关税”的情况下,我国外贸整体仍保持稳定。
尽管全球经贸环境依旧复杂,但中国港口和外贸企业展现出的适应力和韧性,是我国国际贸易保持稳定的缩影。正如张竞优在发布会上所说,国际航运中心正不断演进,不仅要应对日益增长的贸易量,也要积极应对这个变化世界中的挑战与机遇。
在张竞优看来,中国港口的发展印证了中国航运业的韧性与活力,在顺应全球港口发展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全球海运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