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工业大市,产业园区自有百舸争流之势。但长三角兄弟城市的招商引资你追我赶,常让上海不少园区管理者,有背水一战之感:
若盯着本地存量企业搞搬迁竞赛,只会拉高招商成本,削弱城市竞争力。但要向外开拓,就必须有吸引企业的“不可替代性”。
闵联临港园区找到了让沪外企业“非上海不可”的理由。2024年,园区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0%,其占地规模仅4平方公里,在全市同级别中又几乎“垫底”。数字之外的袖珍园区,更是做到了随处可见头部沪外企业。
“要让企业非上海不可,园区得撑得住、敢说‘不’。”闵联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英豪说。
有事不撒手
“有事不撒手”是许多园区的招商标配,园区管理方要对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主动跟踪服务,从落地到运营全程响应需求、解决问题。在光脉医疗运营总监周誉看来,它有更具象的解释:“园区,你能不能解决企业碰到的关键问题”?
光脉医疗成立在海外,在全球择址筹建生产基地时,临港还是管理团队“认知以外的地方”,万万想不到如今成了公司总部所在地。转折在于一个“懂”字:懂一家科技企业面对行业竞争、产品迭代的焦虑,于是提供现成的、符合生产需求的厂房,让企业省去拿地开发时间,快速落地投产;更懂一家医疗装备企业在投产时会面临更十分繁琐却关键的问题,危废和敏感物处置,于是全程跟踪协助,相应审批快速合规通过。
“从双方接触到谈判完成,用了短短一个月。”周誉说,因为园区“见得多、懂得多”,企业无障碍沟通,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心也落得定。
单论空间资源、土地成本,上海确实不占优势。如果没有地价洼地,就需要打造服务高地。
比起嘘寒问暖,救急纾难更为企业所需;比起周到妥帖,专业高效或许才是价值所在。闵联临港园区内,ABB、中微公司、延锋等头部和链主企业云集,服务它们的只是一支20多人的团队。郑英豪说,工作人员不在多而在精,一支学习型、专家型团队对招商引资至关重要。
今年,闵联临港园区做了一次架构调整,把招商中心和企业服务进行整合。招商同事谈判时,企业服务部项目经理曹享韦常被拉去“站台”,针对不同企业来介绍服务政策。这位“专家”电脑里有一整套细致台账,通知内容、通知时间、企业是否回复全部记录下来,有空便报名去听政策解读讲座,如此才做到游刃有余,人们很难发现他是位入职仅3年的“95后”。
科技发展瞬息万变,面对行业新趋势、企业新需求,园区敢投入、敢突破吗?这关乎企业们能否长留。
闵联临港公司管理层每周拜访企业已成惯例,这也帮助产业园区精准提取企业的“当务之急”。跨国巨头苏尔寿上海公司亚太区工艺系统总经理骆威就感受到了这种机制的实效,为了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成本,园区决定投资光伏项目,建设共享研发中心促进技术合作,扩大惠企覆盖范围。园区还积极协助像苏尔寿这样的企业,推进储能项目的落地协商。去年,ABB因业务快速扩张场地告急,闵联临港公司拍板,合理整合了周边资源向ABB供应,方便业务联动,形成了ABB子公司之间的小生态。
无事不干扰
今年,上海推出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首次被放在方案标题中是“提升企业感受”。短短六个字,要落到实处,需要极大的管理智慧。
审批速度快过了,政策条款细化了,企业还需要什么?在闵联临港看来,是回归“初心”:一个稳定的、可预期、少折腾的生产环境。郑英豪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园区持续给企业“松绑”。和主业不相关的调研检查,园区工作人员就不会“一键发包”给企业,而是主动担当,让企业能够安心搞研发、管生产,扮演好“桥梁”角色。
好企业都愿意去“服务好、敢担当”的园区。口碑传开,好项目自己就来了。原计划在江苏打造生产基地的石油行业头部民企中曼石油,在一次活动中对闵联临港园区团队的服务意识印象深刻,决定投资到上海临港,后来在这里建成了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集团总部也入驻其中。今年,中曼石油因海内外业务规模快速壮大,计划为公司的全球总部进行选址,但附近已无足够场地。在调研中得知此事,闵联临港公司决定搬家,把自用的办公楼让出来,“以楼引凤”,让企业能够安心地长期在此发展。
面对企业在入驻过程中更为复杂和个性化的需求,产业园区需要更加精细和灵活的智慧。
部分企业因行业特性,对核心工艺参数高度保密,厂房设计的需求数据也不愿公开,这让提供定制化厂房服务的园区犯了难。“如果没有基础数据,我们很难造出符合需求的工厂,也会影响企业后续生产。”闵联临港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康坦言,工程团队多次复盘,反思和企业前期沟通不足的原因,商定解决方案。经过多次协商,园区终于成功获取企业信任,引导企业分阶段提供非涉密关键数据,实现厂房提前近半年投产。
招商更精准
关键产值增长近3倍,背后是一套稳定且精准的运营策略:战略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
“十三五”末,上海确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三大先导产业。闵行联临港园区精准卡位,依托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的独特定位与政策红利,加速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为实现这一转型,招商团队没有铺摊子,甚至婉拒了主动上门的传统行业巨头,将资源集中于破局新赛道。以表诚意,招商团队为龙头链主企业准备好一批高标准载体和企业服务政策,以降低企业投产周期。
这背后,靠的是资源有限性和竞争差异性的硬逻辑。就像上海始终保持工业之城的地位,靠的是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以此换来产业结构的腾笼换鸟,并有了如今三大先导产业全国领先的地位。闵联临港园区专注“高科技套餐”,也必须倾注有限资源,提供芯片制程和集成电路设备企业需要的洁净厂房、水处理设施、安全可靠电力系统等等……这种深度服务非聚焦产业不能为之,以吸引真正的大企业。
很快,一批头部企业云集,还有不少由领军者们“口口相传”引荐而来。
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园区目前有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天岳等20家企业,形成集成电路设备与零部件及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工艺和材料生态链,企业之间能互相协作,形成“滚雪球”效应。去年,全球第三的芯片封测龙头长电科技的临港汽车芯片基地开工,打造专业的汽车芯片成品制造“灯塔工厂”。
园区周边的龙头企业资源也充分利用起来。闵联临港园区主动招引了一批为它们进行配套,并且迅速成长壮大的零部件企业。延锋汽车为园区毗邻的某国际知名车企代工和配套,2025年1至4月产值同比倍增。
拆解数据可以发现,闵联临港园区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这3大重点产业呈现“高爆发力”。其中,以中微公司、拓荆科技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367.73%。
“随着一批龙头企业完成建设、进入投产阶段,我们也进入了收获的黄金期。”郑英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