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数据局官网公示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试点名单中共有63家企业,分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方向、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方向、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方向。
今年4月份,《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目标通过两年试点培育,形成一批资源丰富、应用创新、生态繁荣、成效显著的可信数据空间,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安全可信流通、数据要素价值共创、数据制度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探索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利用新模式新路径,积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运营经验,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为引导和支持可信数据空间发展,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去年11月份,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年—2028年)》,目标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发展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目的是破解数据流通困局,传统数据流通依赖集中式平台,企业因权属不清、安全风险不愿共享数据,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分布式架构和共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流通,激活数据要素价值。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项目作为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高速公路”。
陈晓华说:“发展可信数据空间不仅为数据产业本身带来新机遇,更对多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如可信数据空间在装备、新能源汽车、能源等重点领域,能够实现工业数据资源的高效对接与跨域共享。对于金融保险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促进客户信用数据、市场风险数据等金融数据的共享与深度挖掘。在城市治理方面,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整合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数据,支撑城市规划与治理。”
以金融业为例,在信贷风险评分模型中,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可信数据空间整合政务数据、产业链信息和消费行为轨迹,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客户画像,挖掘隐性关联关系,识别传统风控模型中难以捕捉的交叉性风险。这种基于多维数据的金融建模,能够显著提升风险识别精度,有效遏制风险跨市场传导的连锁效应。
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促进了金融行业生态的协同与价值共创,在这个生态中,银行、监管机构、科技公司、核心企业等多方主体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共享与协作,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金融建模协会(FMI)项目中国区负责人张赤军对记者表示,金融建模作为这个生态中的重要工具,通过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为生态中的各方主体提供了更精准的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
张赤军说:“如在量化交易领域,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可信数据空间进行跨机构联合建模,突破单一数据维度的局限。通过特征工程的协同优化,风险识别精度可以得到系统性提升。同时,利用强化学习算法,金融机构还可以实现风险策略的自主进化,在业务增长与风险防控之间建立起动态平衡机制。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迎接新的技术浪潮,以往金融建模是金融专业人士的专属技能,现如今,它已经广泛应用于会计、财务等相关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同样需要数据分析能力,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已经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