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在国新办9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4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
“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袁达详细解读了内需构成的三个突出特点。
一方面,消费向新而行。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比如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消费者欢迎;360全景运动相机、AI智能眼镜等新产品火爆全网;国风国潮商品表现亮眼,汉服、文创产品等销量成倍增长。再比如服务消费方面,文体、旅游、康养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IP等‘爆款’频现,城市漫步、中式茶饮等成为时尚潮流。”袁达举例说。
另一方面,投资向优发力。过去四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
“我们更加注重补短板利长远,比如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着力解决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自上而下、‘软’‘硬’结合,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后劲,比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多年快于整体投资增速,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纷纷落成;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比如,过去4年,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有效解决了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更加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比如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项目吸引民资入股,有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达到20%。”袁达说。
与此同时,投资消费相互促进。“一方面,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比如5G、智能手机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袁达表示,另一方面,有效投资的增加,通过生产等链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了消费能力,也通过完善设施、优化环境等改善消费条件,直接促进了消费,比如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1281.8万台,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袁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