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提出,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
刘元春表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导致价格水平低迷并偏离趋势值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外,供给侧的冲击扮演了更为关键且复杂的角色。一方面,中国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驱动的供给冲击。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蕴含着新的生产模式。但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财务指标却在恶化,企业利润率甚至降至历史低点,这些应归结为“内卷性定价模式”导致的恶性竞争。如果价格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企业利润理应改善。然而,当前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的现象。
针对这一困境,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刘元春建议,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提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短期矛盾是供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已从生产端向需求端蔓延,对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领域造成了影响。供给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需失衡下导致企业利润下滑,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需求走弱;企业利润下滑传导到居民部门,导致收入增长受阻,从而内需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持续低迷,难以拉动增长引擎;同时,外需不确定性增强,进一步加重了供需失衡的矛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总体价格水平形成了系统性冲击,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