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李婉丽在民政部202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政部将推进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以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适配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老龄化程度加深,意味着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在笔者看来,攻克养老服务难题,需构建政府、市场、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可持续生态,以提高养老服务整体质量为准绳,织密城市空间、服务模式以及消费业态三张养老服务网,推动养老从生存保障向品质生活转型。
首先,全面提升城市发展适老化水平。当前,各地正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这是城市发展与养老事业、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契机,可在多方面协同发力,打造适老化空间网。
将适老化理念融入空间规划、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多方主体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同时,深入推进社区及居家适老化改造。比如,打造养老驿站,织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配备社区食堂等。但需避免产生服务资源呈现区域分布不均衡、服务网点“碎片化”等问题。此外,加快研究出台优化超大城市养老服务金融支持政策。比如,2025年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助餐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持续健全。未来,结合城市更新规划,可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小区中预留居家社区养老活动场所,通过资金补贴、项目扶持等方式,改善运营条件,多方面全方位地织就通过运营城市空间满足养老需求的服务网。
其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是系统性工程,从城市到县域,都需聚焦多维度发力,健全养老服务机制,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构建“行业+”养老服务的融合生态网。
一是积极推动医养深度融合。比如,建立养老机构与医院协作的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从养老机构床位到安宁疗护的全流程服务。再比如,鼓励医院利用资源开展医养结合特色服务,在居家社区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形成“医院—社区—居家”三级服务网络。二是构建智能化照护体系,依托“互联网+照护”精准匹配服务需求,通过智能设备建立老人健康监测档案,推动智能化照护模式走进机构及家庭,把技术真正转化为有效服务。
三是实施惠老助企政策,提升养老机构运营能力。市场化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失能和失智老年人床位的重要供给者。各地要出台推进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惠老助企政策,鼓励以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项目为抓手,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老年用品租赁、适老化改造等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总体而言,要降低企业服务成本,提升其创新服务模式的动力,突破“服务叫好、市场叫座难”的运营窘境。
最后,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大、潜力足、范围广,需深挖老年人消费需求,推出衣、食、住、行、用、医、养、乐等产品及服务,拓展养老服务边界与内涵,织就供需适配的消费服务网。
一方面,要注重构建旅居、老年教育、医疗康复、家政等全服务链条,也要鼓励平台企业建立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市场交易平台,拓展形成多形态新型消费场景。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消费业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高品质生活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银发经济政策扶持加码,养老服务发展路径逐渐明晰。未来,相关主体还需探索更多可能性,在推动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急难愁盼问题中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