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中,老旧冰箱每隔几分钟就发出刺耳的嗡鸣,冷冻层的冰碴已结成厚厚的硬块;阳台边,蒙着灰布的电视机屏幕泛着雪花噪点,遥控器也早已不知去向。这些曾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家电,在退役的边缘,默默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自《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快速增长。那么,退役下来的废旧家电是如何处置的?为此,《证券日报》记者深入调研,解构回收、拆解、再利用的产业全链条,揭开“废旧家电流向之谜”。调研还发现,在以旧换新政策强劲势能的驱动下,家电回收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从单纯的末端处理迈向全链条价值提升,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回收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家里旧冰箱到底咋处理?”“跑好几趟回收站,费时又费力”“回收价格心里没底”……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关于旧物处置繁琐、价格评估模糊的烦恼,是消费者在换新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一场由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共同发起的“让回收触手可及”攻坚战已全面打响——制造商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回收渠道;经销商通过对外签署回收合作协议;回收商通过升级智能估值系统,多方联动打破回收壁垒,让消费者“买新+收旧”零等待、零跑腿。
承德居然之家摩登达店销售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了顾客可以通过品牌制造商提供的线上途径预约回收服务外,我们还与固定的回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顾客下单新家电后,我们能同步预约送新收旧服务,一点儿不耽误新家换新进度。”
事实上,这场“攻坚战”的背后,除了出于提升消费体验、激活消费活力的考量外,更重要的是回收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正吸引着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随着家电、汽车产品的更新迭代,废旧家电回收量、拆解规范化程度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促使回收利用行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从市场基础来看,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相关标准,家用洗衣机、吸油烟机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为8年,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安全使用年限为10年。而我国相当部分家庭正在使用的家电产品购置于2009年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时期,目前正接近或达到更新换代的节点。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已超过30亿台,这为回收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资源。
此外,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还配套系列补贴措施,为回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除了家电企业自建闭环回收体系外,电商平台、专业回收公司、第三方平台等主体凭借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积极参与二手家电回收——电商平台发挥流量与技术优势,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回收模式,比如,京东借助物流网络和“以旧换新”,2024年回收废旧家电超2000万台;闲鱼试点线下循环商店,以碳积分吸引用户参与。嗨回收、爱博绿等专业回收公司运用“互联网+回收”,通过智能预约和逆向物流,打造社区服务网络。废淘淘等第三方平台开发SaaS系统,整合回收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蔡海珍认为,强化可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方面,有效拓展回收网络,逐步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习惯,倡导规范投放废旧家电,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让民众共享绿色生活;另一方面,有力畅通废旧家电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家电的更新消费。
废旧家电何去何从?
那么,回收后的废旧家电流向了何处?
带着上述疑问,《证券日报》记者在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家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中找到了答案——传送带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不同类型的废旧家电正有序奔赴各自的“重生之旅”。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废旧冰箱经过智能分拣、拆卸门体、危险废物剔除(拆卸压缩机)、冰箱箱体破碎、各类材料分解、初级原料分选、相关原材料深加工、合规检测等8个步骤后,成为了可面向市场销售的再生塑料制品的基础材料。
“一般来说,公司的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率能够达到99%,真正实现‘吃干榨净’。”上述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同时,每一批拆解后的物料,都会经过严格检验,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拿到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以此打消市场对回收材料安全性的顾虑。”
在这台废旧冰箱“重生”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条的协同作业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
虽然经过专业拆解,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率能够保持较高水平,但拆解过程中也会遇到棘手问题。该工作人员介绍,当旧冰箱的压缩机在拆解台上拆卸时,内部残留的机油就成了让人头疼的难题——这些混着制冷剂和金属碎屑的特殊油品,需要依靠下游专业企业对其进行专业的后续处理,协力完成这场拆解“接力赛”。
数字技术则成为了破解拆解难题的“智能钥匙”。从前端回收时的智能估值系统,到中端拆解中的AI分拣设备,再到后端再生的材料性能预测模型,数字技术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将原本分散的产业链节点编织成高效运转的绿色网络,既让99%的资源回收率从目标变为现实,也为破解拆解过程中的“硬骨头”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总经理周杰介绍,再循环互联工厂采用互联互通的智能核查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中央大脑,实时监测核查仓库、生产、设备、物料等数据,做到零差错、零漏项,通过构建高效运营的智能工厂,利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机器人技术,通过大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保障仓储管理、物流配送、产品加工、物料转运等全过程高度自动化作业。
事实上,除了拆解利用外,部分企业还在探索更高附加值的再制造路径,他们会对回收的家电进行深度检测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零部件进行清洗、修复、性能升级,重新组装成品质达标的再制造产品。例如,成都九和汇能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凭借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于2024年12月份成功完成全国首单再生家电出口业务。
从99%的资源回收率,到再生家电出口,废旧家电正以“精细拆解—高端再造—价值重生”的轨迹,从“电子垃圾”蜕变为“绿色资源”。这不仅重构了家电产业的循环生态,更为“双碳”目标下的资源循环经济书写着生动注脚。
产业协同尚待破题
通过对“回收—拆解—再利用”流程的追踪,不难发现整个过程中涉及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处理商等多方主体,他们之间的协同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以旧换新流程的顺畅性。
正因如此,国家对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协作高度重视,多次出台政策为其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地也将培育完整产业链条作为做强做大废旧家电回收产业的核心工程。以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发展起来的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天津子牙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打造完整且强劲的废旧家电回收产业链,园区一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规范运作,确保生产流程符合环保与质量要求;另一方面,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严格筛选优质下游企业,形成高效协同的配套效应。此外,园区还积极引入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集群优势,从而逐步做大做强整个产业链。”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棘手难题。例如,因为涉及主体众多,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处理商之间信息壁垒高筑,严重阻碍了产业链运转效率。
上述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工作人员也表示,公司虽积极拓展社会回收渠道,并与固定合作方建立回收关系,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回收量与拆解能力严重失衡。企业拆解设备长期处于不饱和运转状态,大量产能闲置,使得企业盈利能力难以提升。
与此同时,市场秩序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部分小作坊式的非正规回收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违规拆解废旧家电,随意排放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部分小作坊还存在野蛮翻新乱象。
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家电拆解企业14218家。其中,仅2025年就有1109家注册成立。进一步来看,企业间发展水平差异悬殊,注册资本1万元的微型企业和10亿元的行业巨头并存。而企业实力参差不齐或将导致行业标准化进程举步维艰,从废旧家电回收定价、拆解流程规范到再生资源质量标准,都难以形成统一共识,阻碍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让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在无序竞争中陷入发展困境,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与可持续化发展。
在张彦江看来,若想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亟须在回收渠道建设上发力,明确将废旧物品交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从源头上保障拆解与再利用环节的规范性;同时在税收优惠、资金补贴、技术研发等方面,对回收渠道及相关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规范处理+政策赋能’双管齐下,不仅能优化废旧物资处理流程,还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与技术力量投入,推动资源回收效率大幅提升,助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彦江说。
当废旧家电回收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迈向“协同共振”,其迸发的能量不仅重塑了资源循环路径,更点燃了消费市场的全新增长极。在需求侧,双线融合模式正以回收零等待、零跑腿的高效服务,打破消费者换新顾虑;在供给端,这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既有效缓解了原材料市场的供应压力,又为企业释放出更多创新研发空间,推动智能家电、绿色产品加速迭代,形成“消费升级—产业创新—资源循环”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