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加力疏通堵点、协同发展、深化改革,努力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和自我“小循环”……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上持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市场之变、机制之变正在促进观念之变、格局之变。
破除“小循环” 走出“小市场”
炎炎夏日,又到了喝冰啤酒的季节。当广东佛山的夜市菜单上出现源自新疆、产自佛山的乌苏啤酒,人们不经意间发现,曾经的“一城一啤”时代已经远去。
“乌苏啤酒已经是全国性的啤酒品牌,在各地都能买到、喝到。”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副总裁谢夷说。此前,通过重大资产重组,乌苏啤酒等品牌被纳入重庆啤酒旗下。
“近年来,我们感受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变化,跨地域投资更加通畅自由。”谢夷说,公司在广东佛山建新厂,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一路绿灯,从签约到投产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一杯啤酒,折射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坚实步伐。
我国是啤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个别地方曾经存在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问题。如今,随着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市场化竞争机制日益完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逐步打破,啤酒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不仅在商品领域,也在服务业和生产要素领域,以及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
曾有企业反映:“为把纳税留在当地,对企业迁出搞多部门论证”“外地企业想要开辟新市场,必须在当地投资经营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说,我国的要素资源市场丰富广阔,产业体系完备,交通物流体系强大,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如果各地方都自我保护、搞“小循环”、搞分割“小市场”,企业就没有办法充分竞争,规模经济优势也没有办法有效发挥。
5月13日,安徽柯佳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合肥市长丰县迁到铜陵市义安区,享受到政府部门的高效便捷服务。
“企业自身对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最为敏感,政府部门给我们建立了‘快车道’,助力我们自主开拓市场。”公司法定代表人余云霞说。
推动企业跨区域迁移和经营便利化,是破除地方保护的重要标尺。
如今,安徽实行企业省内迁移“一键直达”;京津冀三地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企业跨区域迁移登记快速办理;市场监管总局在北京等10个省份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正加快建设企业跨省迁移登记数据传输系统。
“企业进出是市场行为,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我们要向服务型监管转变。”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局局长郭术威说。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主动核查整改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外地小规模工程建设企业投标问题;云南省楚雄州主动核查整改下辖县(市)指定相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问题;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修改完善当地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删除“在华蓥市设立分支机构,并需通过相关部门备案审查”等内容……
当前,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整治,各地加大力度清理排查和纠正各类歧视性政策,加快完善市场制度规则,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稳定发展预期、释放市场活力的作用逐步显现。
用好“两只手” 善于算大账
得益于山东省将“市场壁垒清零”纳入地市考核,将“招标公平性”纳入营商环境评估,山东瑞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康对一个变化深有感触。
“过去在山东省内跨市投标,不同地区要求企业重复购买加密电子锁,增加了成本和流程复杂度。自前年山东省统一接口互认后,一把电子锁即可全省通用,投标效率大幅提升。”王康说。
破除地方保护,尤需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让政府更有为,完善要素平等获取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才能让市场更有效。
在山东广饶,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线上受理”模式,让外省权利人跨地域维权“只跑一次”;成渝通过信用标准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便利企业跨区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推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针对知识产权、网络交易两大热点领域,首次联合发布执法指引……
地方保护的背后,有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财政的焦虑和资源竞争的本能。厘清权力边界、弥合利益鸿沟、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尤为重要。
不久前,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Micro-LED显示芯片和模组项目在安徽省六安市六松现代产业园正式投产。这是六安市与上海松江区建立“财税分成、统计分算”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的第一个工业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利益共享机制,让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共享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果。”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洪钊说。
根据机制约定,由松江推荐落地六松现代产业园的企业,其产生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财税收入地方留存部分,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等统计指标,按六安市60%、松江区40%的比例实施共享分成分算。
一些地方干部表示,要持续推动绩效考核、财税体制、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地方保护的原始动力,引导地方政府算大账、谋长远。
弹好“协奏曲” 共下“一盘棋”
上海发布招商整改任务清单“二十条”,要求立即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江西印发实施指导意见,规范地方违规实施财政奖补、税费优惠、土地优惠及违规举债、过度配置资源等招商引资不当行为;江苏不依赖于单一“税返招商”,更多依靠“生态+资本”的全新招商组合……
如今,越来越多地方认识到,搞“政策洼地”、建“小市场”,不仅让企业产生套利冲动,也容易让自身背上债务压力,最终招商成了“招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围绕“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提出“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
“找准发展定位,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握指成拳”“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可以互相打开市场与资源”“与其担心别人动自己的‘奶酪’,不如一起做大市场的蛋糕”……
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日趋深化,一些地方政府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发生改变。
破除地方保护不等于否认地方发展的差异性,而是发挥比较优势,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上海的芯片与软件、江苏的动力电池、浙江的电机电控、安徽的整车制造,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优化分工,构筑起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
广西编制“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按图索骥”布局产业、“有的放矢”招引企业,主动承接粤港澳、长三角等地产业转移;
福建各县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省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达到20个,一批县域重点产业链“冠军”企业实现国内先进、全球领先;
…………
记者调研观察到,从省间到县域,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加快绘就“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新图景。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尤需打破市场分割,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分工协作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更多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谈到,破除地方保护,不仅要破除行政壁垒,更要打破利益藩篱、解开思想束缚,从被动“破除”转向主动“建设”,沉下心来培育产业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厚植互利共赢的土壤,在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