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现在请您根据自身情况,描述一下术后疼痛程度,是轻微不适,还是难以忍受呢?”日前,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一位特殊的“助手”——智能机器人“大白”正悄然改变着患者术后康复的体验。
患者回答后,“大白”会依据既定的疼痛量表进行量化分析,并立即将信息上传至护士站系统,同时对患者进行安抚。这种实时交互,确保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获取关键信息,精准干预。
据院方介绍,这台集语音交互、信息识别、数据采集与导航于一体的病区智能机器人可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术前指导、术后监测等服务。

上海四院胃肠外科主任涂小煌介绍,FRAS是上海四院胃肠外科团队结合中国患者特点,在国际ERAS(加速康复外科)基础上优化升级的全流程加速康复管理模式。
自2024年医院设立FRAS研究中心以来,已在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结石等多个病种中成功应用该技术。数据显示,FRAS模式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36小时以内,并发症率显著下降,医疗费用减少超30%。
每天,“大白”都会穿梭于病区,通过语音和图文交互,向患者讲解术前禁食、术后饮食、下床活动等注意事项,同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饮食饮水情况、步行次数等关键信息,实时上传至护士站系统。
它还会引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来到患者床边,引导患者下床,缓慢行走,同时记录患者的行走时间、距离等数据,上传至系统,为医护人员评估患者恢复情况提供有力依据。
在日常病区巡视中,“大白”会定时定点到患者床前进行各类信息采集,如询问患者:“您今天有下床走动几次呢?饮水量大概有多少毫升?”患者回答的数据即被精准录入系统,形成完整的康复档案。
它也会根据患者术后不同阶段,依据医生制定的饮食计划,按时提醒患者进食:“根据您的康复进度,今天您可以开始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等,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遵循少食多餐原则。请问您开始进食了吗?”若患者表示未进食,“大白”会耐心询问原因,并将情况反馈给医护人员。
“大白”还会通过屏幕展示图文并茂的健康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各位患者朋友们,术后伤口需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在伤口愈合期间,尽量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恢复。如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目前,上海四院正积极推进“智慧医疗生态”建设,从部署“DeepSeek”医学AI大模型辅助诊疗,到引入“大白”智能机器人,逐步构建起“医生+AI”“护理+机器人”的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