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无锡探索建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的第四年。
近年来,无锡紧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化两地在产业、科创、人才等领域的协同合作,推动形成了“双湾联动、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
未来,无锡和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7月8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无锡行”活动启动。来自粤港澳大湾区20余家媒体近30名记者走进无锡,开启为期三天的走访,聚焦产业创新、人文经济、生态宜居等领域,记录双湾共舞、共创未来的精彩新篇章。

7月8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无锡行”活动启动。
无锡主动融入大湾区携手实现科技创新
“近年来,无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资源富集区,积极承接创新要素溢出。”在媒体见面会上,无锡市发展改革委战略处四级主任科员钱怡静介绍,无锡市先后推动无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中心成立运营、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升级扩容、无锡香港科创中心高效运行等。同时加快无锡经开区作为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核心区的建设,太湖湾信息园一期启动区建成,黄金湾科技园正式开园。此外,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无锡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无锡未来技术学院也建成投运。

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亲自领衔,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以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顶尖研发团队。
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坐落于充满创新活力的无锡经开区雪浪小镇。这家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亲自领衔,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以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顶尖研发团队。在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会行走的双足机器人、拥有19个关节的灵巧手、能精准捕捉人手动作的五指灵巧手……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令媒体团赞叹不已。据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该研究院已构建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高效的创新链条。

会行走的双足机器人。
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深蓝航天明年全面开启商业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由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集群之间、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据了解,近年来,无锡产业集群发展卓有成效。2024年,无锡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以上营业收入1.81万亿元,4个地标产业集群和6个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均超千亿元,其中2个集群超3000亿元、5个集群超2000亿元;“5+X”未来产业总规模达1007亿元,氢能和储能、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商业航天等4个未来产业超百亿元。无锡累计建成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大飞机、特钢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位列江苏省第二。
“无锡已经打造一条从商业火箭、卫星研制到卫星数据应用的商业航天完整产业链。”无锡市工信局技术创新处处长张伟峰表示,2024年该市规上企业43家,营收125.1亿元。其中,总部位于无锡高新区、成立于2016年的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专注于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研制的商业航天企业。

2024年7月,深蓝航天“星云一号”火箭一子级三机并联全时序动力系统系列试车圆满成功。受访者供图
“深蓝航天已经完成了火箭回收最主要的一系列技术和工程攻关工作,进入到最后的工程验证阶段。”深蓝航天制造基地总经理张成聪透露,该公司将按计划执行“星云一号”运载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飞行验证 ,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星云一号”火箭的首飞入轨任务,并继续推进“星云一号”改进型火箭于2026年的发射任务,在明年全面开启商业化。

额济纳旗航天试验港。受访者供图
此外,深蓝航天的大运力可回收火箭星云二号,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8吨,采用筷子夹回收技术,可以执行大型星座组网发射、高价值高轨道在和发射任务,计划于2027年进行首飞。
对于落地无锡,张成聪认为主要基于三个“得天独厚”的原因:无锡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可以高效对接长三角的高端制造资源;同时拥有全国领先的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新吴区政府对商业航天大力扶持,提供了涵盖政府支援、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的全要素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