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8 22:55:10 股吧网页版
北京商报侃股:辩证看待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
来源:北京商报

  有数据显示,上半年653家A股公司合计斥资逾410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需要辩证看待,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买得太多,也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市场化选择。从微观层面看,理财收益能够增厚企业利润,尤其在主业增长乏力的周期中,成为稳定业绩的缓冲垫。企业通过配置低风险理财产品,有可能在行业下行期仍能保持净利润的正增长,为技术研发和员工薪酬提供保障。这种“以钱生钱”的模式,展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

  从行业视角观察,理财收益的稳定回报有助于平抑企业盈利波动。尤其对于周期性行业而言,当产品价格处于低谷时,理财收益可一定程度上弥补收益,维持投资者信心。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通过理财收益反哺研发创新,这种资金配置策略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进阶思维。

  不过,当理财规模突破合理边界,其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错配风险,上市公司如果将大量募集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有可能导致主营业务发展滞后,错失市场扩张窗口期。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暴露出企业战略定力的缺失。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机会成本的攀升。当企业沉迷于短期理财收益,可能忽视对核心竞争力的投资。过度依赖理财收入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会低于整体行业,长期来看将削弱市场竞争力。这种饮鸩止渴的模式,本质上是对股东价值的透支。

  破解理财困局的关键在于把握度的艺术。企业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行业周期、资金需求和投资机会,设定理财资金的上限比例,确保大部分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

  同时,监管层也需关注上市公司的理财问题,既要防止资金空转,也要避免一刀切的限制。可考虑建立差异化监管体系,对研发投入占比较低而理财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多加关注,引导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上市公司自身更需重塑价值理念,将理财定位为现金管理的工具而非盈利核心。如果确实有大量闲置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将资金用于现金分红或者回购股份,以提高股东的获得感,太多的资金用于理财或者盲目投资都不可取。

  投资者应辩证看待上市公司理财热的现象,既需要包容市场主体的财务自主权,也要警惕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上市公司唯有坚持主业为本的发展路径,才能让理财资金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而非替代品。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北京商报评论员周科竞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