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发布通知,决定注销民商基金销售(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商基金)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许可证。记者注意到,5月份以来,多达几十家基金公司陆续与其终止销售合作业务。
除了民商基金,其实这几年已有多家机构注销了公募销售牌照,在重点考量保有量的背景下,行业进入到自我淘汰的阶段,同时,牌照存续的高门槛也意味着不是只拥有牌照就能够“待价而沽”。
民商基金注销公募销售牌照
证监会上海监管局近日发布的通知显示,近期,民商基金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了注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许可证的申请。
证监会上海监管局表示,根据《行政许可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注销民商基金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许可证。

公开资料显示,民商基金成立于2016年,并在2017年获得了公募销售牌照,是一家由银行业专业人士发起成立的基金销售公司。
根据其官网信息介绍,其财富管理业务主要通过“臻好投”APP及服务团队,提供全方位资产配置方案及严选投资产品,不过这个APP已经找不到入口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5月和6月,已经有多达几十家基金公司公告终止民商基金办理公司旗下基金认购、申购、定期定额投资、赎回及基金转换等相关销售业务。
其中有的在3月份才刚刚公告增加民商基金为销售机构。比如富安达基金,3月15日公告,与民商基金签署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协议及销售补充协议,自2025年3月17日起,公司旗下全部基金将增加民商基金为销售机构。
但是不到3个月时间,6月6日时,富安达基金又公告,自2025年6月6日起终止与民商基金在基金销售业务上的合作,包括基金的认购、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转换等业务。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主要就是因为民商基金他们自己申请注销了公募代销牌照,所以大家就一起跟它终止合作了。”
牌照为何“不香”了?
其实如果回顾近几年,民商基金注销公募销售牌照并非个例,此前已经出现了多家第三方机构注销公募销售牌照的情况。
回看2018年,基金销售牌照的身价不断上涨,一度从8000万喊到了1.5亿以上,但此后随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发布,公募销售牌照逐步降温。
主要原因就在于基金销售牌照的存续门槛明显提高,比如基金销售机构的业务许可证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3年。另外,《管理办法》关注基金保有量,如果存在未实质开展公募基金销售业务,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基金(货币市场基金除外)销售日均保有量低于5亿元等情况,牌照会被注销。
而且,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管理办法》还要求建立健全基金销售业务内部考核机制,坚持以投资人利益为核心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将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投资人长期投资收益等纳入分支机构和基金销售人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而不少机构其实并没有多少保有量,即使想要把保有量做起来,但与大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旗下的销售平台相比,它们缺乏品牌影响力、客户资源和技术优势,最终大多是有心无力。
另外,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本上每年都会进行打分,打分如果很低的会停止合作”。还有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特别是一些资源比较有限的公司,也会把资源集中到几个核心合作伙伴上,对于没有量的第三方机构,由于维护成本高,往往也会选择终止合作。
再从申请端来看,最近几年拿到公募销售牌照的主要是基金、保险、券商这些机构或相关的子公司,这些机构在业务方面一般与基金销售业务存在联系。
而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有比较长的时间没有新批,主要也是因为存在保有量的硬性要求,使得过去出现的囤牌照行为大幅减少,毕竟如果没有实际业务需求,达不到存续条件,牌照的有效期也只有3年,不可能拿着牌照等待升值。
总的来说,这几年公募销售牌照陆续出现注销的现象,其实也是行业生态自我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