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8 22:33:10 股吧网页版
南向资金“扫货”港股!机构最新测算:万亿资金入场可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年上半年,香港市场以其显著的韧性与强势表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三大指数年初以来涨幅均在20%左右。

  南向资金是年内“扫货”港股的主力军。在7月7日,Wind数据显示,南向资金更是出现过去两个月以来最大的120.67亿元净买入。

  具体到细分领域,资金主要富集于科技、医疗、消费和高股息板块,不同投资主体的行业偏好又呈现出多元化、结构化特征。如公募基金主攻科技与消费等稀缺标的,助推多只恒生科技ETF规模暴增;险资则扎堆高股息/红利类资产,寻求稳定现金流。

  整体来看,受访机构人士指出,港股在年内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于IPO为市场打开的增量空间,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存量标的估值、流动性改善、高股息率与优质成长性等优势并存。

全年港股有望“吸金”超万亿元

  回顾2025上半年,港股市场走出了一道颇具韧性的轨迹。

  继一季度的强势抬升后,二季度以来,港股市场一度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其中4月初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恒生指数在4月7日单日大跌超13%。不过进入5月后,这一回调又重新实现了修复。

  截至7月8日收盘,恒生三大指数年初以来的涨幅皆可圈可点,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初迄今分别涨20.33%、19.41%和19.09%。

  相比之下,年初至今A股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累计涨幅仅为4.35%、1.67%和1.84%,AH股之间的溢价在不断收敛。

  哪些资金正在做多港股?

  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的积极“投票”,是托举港股持续火热的主力因素。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年初以来南向资金累计流入港股市场已达 7031.49亿元(人民币,下同),已完成2024年全年总和7440亿元的94%。其中,沪市港股通、深市港股通分别流入4881.84亿元和2149.65亿元。

  分行业来看,根据Wind数据对港股通的行业资金流向统计,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对港股各板块持仓几乎均有正向增长,体现出对港股整体的战略性配置。其中,银行、商贸零售、医药生物和非银金融是2025年资金最为富集的四大申万一级港股行业。截至7月7日,四行业年内分别获得净买入额2124亿元、1683亿元、1224亿元和633亿元。

  受益于资金的流入,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改善。从年初至7月7日,三大恒生指数的区间日均成交额合计高达4193.96亿元,是2024年同期1841.77亿元的2.28倍。

  眼下,考虑到港股部分稀缺性资产在宏观偏弱环境下具备较强吸引力,多家机构仍看好南向资金后续对港股市场的配置。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高盛曾将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预测从750亿美元上调至1100亿美元(约7900亿人民币)。而国泰海通证券则在月内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年内来看南向资金仍有增配空间,全年净流入有望超1万亿元。

  外资也是年内参与港股投资的重要主体。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向记者观察指出,外资在港股市场小幅流入,其中海外被动型基金净流入,海外主动型基金净流出。外资在港股市场中主要流入科技板块,尤其是软件服务、非银金融、硬件设备等领域。但同时,外资对部分行业如金融、消费等存在净流出。

  “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对港股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外资流出,而南向资金则在政策不确定性中持续流入,显示出不同的市场判断。南向资金的流入显著提升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了港股整体成交额的增长。”托合江称。

不同资金板块偏好各异

  对于港股市场,不同主体是否存在着不同的板块偏好?答案是肯定的。

  公募基金是南向资金的重要主体之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内地市场ETF对港股的投资市值为3123.07亿元,相较去年年末进一步增长了557亿元。就主动权益基金来说,这一数字在今年一季度末则为8236亿元,相较去年年末增长1781亿元。

  “公募基金在港股投资中偏好科技与消费板块。科技板块包括互联网、半导体、软件服务等,消费板块主要是可选消费、新消费领域,尤其是新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托合江向记者观察称,“这些领域是中国新经济的核心资产,同时是A股所没有的稀缺标的,是港股的核心竞争品种。”

  资金的流向是对这一投资偏好的显著佐证。以指数产品为例,Wind数据显示,在年内部分宽基主题ETF出现赎回的同时,一批港股ETF却在大量吸金。

  当前,全市场跟踪恒生类指数的ETF共有51只,而年内区间净流入额最大的5只,均为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

  其中截至7月7日,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以42.84亿元的区间净流入居首,基金份额在年内则增长了56亿份。易方达、大成、汇添富、华夏旗下的4只恒生科技ETF紧随其后,今年以来累计共获净流入116.15亿元,总份额则合计增长了137.75亿份。

  也有部分主题的港股ETF因年内在二级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资金获利了结的特征相对明显,主要集中在生物科技及医疗领域。

  不过6月以来,伴随一批恒生指数出现小幅回调,资金对相关ETF“越跌越买”的行为有所加速。在6月1日至7月7日,前述51只恒生类指数ETF共“吸金”49.28亿元。

  另一方面,险资在港股投资中更倾向于配置金融、能源等具备稳定现金流和高股息的行业,以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和长期稳定收益。

  华安基金向记者指出,在资产荒+低利率+会计准则变动+政策引导的多轮驱动下,险资配置红利正当时。险企负债端保费收入的稳定增长夯实了险企资产端投资的需求,但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在资产端险资面临可投资资产供给的不足,特别是“资管新规”的落地以及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非标资产的持续压降进一步减少了高收益资产的储备。同时因为险资自身负债成本相对刚性,资产荒压力的抬升促使险企将目光投向具有稳定股息率且具有低波特点的红利类资产。

  在险资借道指数工具投资的视角下,可以发现前述51只ETF中,多只高股息/红利类港股ETF确实也都获得了险资的重点持有。这些基金截至去年年末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都在70%-90%不等,整体高于跟踪其他恒生指数的ETF。

  以富国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ETF和华安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为例,两只基金截至去年年末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均为71.17%,而同期两只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分别为新华人寿和中国人寿两大保险机构。今年以来,两只基金获得的区间净流入额分别为12.09亿元和11.66亿元。

  此外,托合江还提到,散户资金在港股市场中更偏好科技与创新药板块,尤其是具备高成长性和市场关注度的个股。

后市估值仍具吸引力

  本轮港股走热背后,IPO为市场打开的增量空间不容小觑。伴随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备案速度提升,2025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的强劲复苏令人瞩目。

  7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发布《司长随笔》表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港股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增加约22%,暂列全球第一。同时,申请在港IPO的个案也在快速增加,至今已收到约200宗申请。

  港交所相关数据也显示,年内港交所IPO数量高达42宗,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增加约40%。其中前10大IPO募资额占募资总额超过8成。

  记者注意到,年内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普遍质量较高。其中宁德时代410亿港元的IPO,无疑是迄今年内最受瞩目的项目,另一方面,一批新经济企业,如蜜雪冰城、古茗等在港股市场的登陆,也为资本带来了有吸引力的故事。

  而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港股市场正在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枢纽。

  今年6月,高盛亚洲股票资本市场主管王亚军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今年以来中国香港IPO市场火热,不仅发行人质量高、监管政策“给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国际资金正从美元资产向新兴市场转移,中国市场重新回归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金公司则指出,受益于市场机制改革,当前港股资产与资金结构已较过往“传统行业主导、境外机构主导”的格局发生显著改变。“资产+资金”的持续变革有望从资产体量、估值、换手率三个维度打开港股成交活跃度中长期成长空间,进而推动港股业务敞口较高、竞争力领先的资本市场板块优质机构跑出成长性α、再塑向上弹性。

  眼下,尽管港股年初至今涨幅居前,但在机构观点看来,其估值仍具有吸引力。

  “和全球主要市场相比,年初至今港股市场涨幅位居全球前列,但相较于其他主要市场,在估值水平方面恒生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具备吸引力。”天风研究海外首席分析师孔蓉表示。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7月1日,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值为10.68,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为63.98%,股息率高达3.93%。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TTM值为20.10,市盈率历史分位数为8.95%,处于历史较低估值水平。

  在港股投资方面,富国基金指出,进入7月,海外进入风险事件密集期,关税谈判、“大而美”法案、美联储货币政策及地缘风险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港股短期内或延续震荡格局。对此,哑铃型配置仍是当前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核心策略,即一端布局代表经济转型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与新经济板块,另一端关注受益于央国企估值重塑、经营稳健且具备稳定分红的高股息资产,以稳定收益对冲外部波动。

  “金融、能源和必需消费等传统行业具备较高的股息率;同时科技、医疗、创新消费等板块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性,尤其是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和非必需消费板块,其现金流和回购能力较强。”托合江在港股投资方向上建议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