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8 21:54:40 股吧网页版
债市下半年展望:预计维持震荡格局,三季度有配置窗口期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陈君君

  2025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在规模扩容与利率波动的交织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债市总发行量突破27万亿元,其中利率债占比近四成。与此同时,债市利率剧烈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一季度上行30个基点后,于二季度又快速下行,形成“倒V”形走势。

  在上半年债券发行放量、利率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下半年债市的走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综合多家机构观点,下半年债市预计维持震荡格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或维持在1.5%~1.8%之间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债市运行将受到经济增长动能、政策协同效应、债务化解进展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投资者需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结构性机遇。

  规模扩容与利率波动交织

  规模扩容与利率波动交织,成为2025年上半年债券市场的显著特征。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债市总发行量达27.29万亿元,同比增幅接近24%。其中,利率债作为绝对主力,发行量达16.9万亿元,占比近四成。在利率债中,国债发行7.89万亿元,地方债发行5.49万亿元,共同构成了核心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债期限结构呈现显著变化,30年期品种占比跃升至14%。各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显著加快,规模达2.16万亿元,发行进度49.11%,较去年同期提速10.82个百分点。同时,渤海证券固收团队测算指出,利率债净融资规模同比激增,其中国债净融资达3.4万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两倍

  信用债市场则呈现温和增长但分化加剧,上半年总发行量10.3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其中,企业债发行量同比下降9.61%,部分主体融资承压;城投债市场呈现明显分层态势,高等级债券利差压缩了15个基点,而弱资质主体风险正逐步显性化。

  结构性政策债券表现尤为亮眼,科创债发行总量突破6200亿元,单月峰值达5000亿元,资金密集流向新能源、半导体、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

  伴随发行扩容的是债市利率的剧烈波动。一季度受政策预期修正及资金面收紧影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季上行30个基点,于1月末触及1.89%的年内高点;进入二季度,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央行实施降准降息操作,推动收益率快速下行,至6月末回落至1.65%附近,形成“倒V”形走势。

  市场流动性同步转向宽松,最具代表性的银行间7天质押回购利率(DR007)从年初的2.3%附近持续下行至1.7%以下,资金面实现由“紧平衡”向“相对宽松”的切换。渤海证券固收团队分析称,一季度利率上行主要因货币政策预期及资金偏紧,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化;二季度贸易博弈主导市场,利率回落后维持低位震荡格局,政策工具箱的灵活运用有效缓冲了外部冲击。

  下半年震荡行情或延续

  上半年债市发行放量后,下半年走势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综合多家机构观点,下半年债市预计维持震荡格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或维持在1.5%~1.8%区间。

  当前多家券商形成基本共识,认为债市将维持震荡态势。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分析称,下半年利率债供给压力与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形成对冲,多空力量趋于均衡。在此背景下,创新型品种的供给变化值得关注,科创债等新品种有望为市场注入增量。

  债券供给节奏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变量。中信建投固收首席分析师曾羽测算数据显示,下半年利率债净融资规模预计约6.88万亿元,月均1.15万亿元,接近2023年同期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如期落地,可能带来政策性金融债的额外供给压力。华创证券固收团队研究进一步提示,需要警惕8月至10月的时段风险,届时“宽信用”政策效果显现与政府债券供给放量可能形成叠加效应。

  面对复杂市场环境,机构普遍建议采取攻守兼备的操作思路。在利率债领域,“哑铃型”策略获得青睐,机构建议同时关注短端流动性和长端配置价值,并把握利率曲线平坦化特征下的波段机会。部分机构尤其强调三季度配置窗口的价值,浙商证券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三季度在资金面宽松延续、央行流动性管理预期以及潜在降息空间的共同支撑下,做多胜率相对较高

  信用债市场则呈现积极变化。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随着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及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信用风险呈现收敛态势。配置策略上,建议重点关注三大方向:化债重点区域的优质城投债、财务稳健的国有房企债券,以及经营稳定的城商行二级资本债。同时可结合资金面环境,适当运用中短期限套息策略,并通过信用债ETF等工具捕捉结构性机会。

  整体而言,下半年债市运行将同时受到经济增长动能、政策协同效应、债务化解进展等多重因素影响。机构人士指出,在预期的震荡行情中,投资者需保持组合灵活性,既要控制久期风险,也要敏锐捕捉不同品种、不同期限的结构性机遇。三季度政策窗口期与四季度供给压力的动态博弈,将成为牵引市场节奏的关键轴线,而精准把握阶段机会或许比判断单边趋势更具实操价值。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