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等媒体采访时,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表示,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或超过200万台,到2050年超过3亿台。2035年全球潜在市场空间为300亿美元-500亿美元,2050年达到1.4万亿美元-1.7万亿美元。届时,涵盖组件和OEM、软件和数据、生产和服务的生态系统将正式形成。
“人形机器人未来的终局是‘资本品+消费品’的终局。”王斐丽表示,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未来既能够作为生产工具,也能成为可选的消费品。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年度需求将达到8千多万台。未来25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不过,尽管王斐丽对行业长期看好,但她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电动汽车时刻’在5年之内不太可能出现”。
在商业化层面,王斐丽认为,商业化落地将会在工业场景、服务业场景先落地,最后才会进入到家庭侧、消费侧。背后原因在于,工业场景对机器人在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相对简单,且对成本和价格的容忍度更高。而在家庭侧,用户期望机器人能够完成多元化任务,门槛更高。据她预测,到2030年,工业用例将占到63%,其中,超过一半的模型仍非双足机器人。
就业界关注的成本而言,在王斐丽看来,产品价格、成本将出现特别大幅的下滑。“预计在未来20多年内,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成本应该能够下降70%以上。”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哪些环节可能率先受益?
“在上市公司中,上游关键组件生产商在未来3到5年内最有望受益。其中包括全球自动化组件、全球汽车零部件、美国半导体、中国和澳大利亚稀土、中国和韩国电池厂商。”王斐丽表示,与上游相比,中游环节在短中期内面临财务压力,且需要进行大量投资,未来5年之内压力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行业最终的主导权会回归到中游企业。
对于整机厂商而言,未来3到5年,甚至5到10年,同样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其中包括硬件端、软件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与下游客户共同开发新产品。这种高强度的投入情况,同样使整机厂商在财务方面面临着一定压力。
展望更长期的价值,王斐丽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从短期来看,颠覆性的影响不太可能发生的,但会循序渐进地、慢慢地化解人口结构瓶颈带来的挑战,比如将在老龄化、服务领域产生重要积极影响。此外,还能重塑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
至于发展速度,王斐丽说,这取决于技术进步速度以及法规和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如何形成。大脑技术是关键瓶颈,但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的爆发式发展,结合创新的数据收集和训练,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最终能实现与人相当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