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生物医药的舞台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巨变。当单克隆抗体、疫苗和重组蛋白——这些曾叱咤风云的“老牌明星”——在2020至2025年间维持着8%至16%的稳健步伐时,舞台的另一侧,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和抗体偶联药物(ADC)如同横空出世的“超级新秀”,以30%到71%的惊人增速狂奔,将前者远远甩在身后。
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巨大差异,更是创新药领域一条严酷法则的直观体现:正确的方向选择,远比盲目冲刺更能决定企业的命运。当传统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逐渐沉淀为平稳的河流,新兴疗法的快车已轰鸣着驶入指数增长的快车道,留下抉择失误者在扬尘中望尘莫及。
“几万个潜在靶点,散落如星河。最终能化作获批药物的,寥寥无几;而能成为‘重磅炸弹’、真正改变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俞德超,在近日一场汇聚了行业顶尖头脑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声音沉稳却字字千钧。这位深谙创新药研发险滩暗礁的掌舵者,一语道破了行业的华丽表象,直指其残酷内核。
俞德超的目光扫过台下凝神的面孔,继续剖析,“投入巨资,筛选一百个靶点?最终能跑出来的药物,或许只有五六个——这已是相当不错的答卷。”真正的胜负关键何在?俞德超认为,“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众人之前,慧眼独具地捕捉到那些寥寥无几却潜力无限的候选目标。早一步发现,早一步占据,便是天壤之别。”
对于无数在创新药研发红海中搏击的药企,在这场关乎生死的赛跑中,速度与精准,缺一不可。
快,是为了抢占先机;准,是为了让每一分投入都砸向最有可能引爆未来的靶心。在这场寻找“超级药物”的终极狩猎里,敏锐的洞察与闪电般的行动,正成为决定企业兴衰乃至患者生命希望的关键密码。
寻找医药创新的“圣杯”
2020至2025年间,2979亿美元到5301亿美元,12.2%的狂飙曲线,宣告生物药已碾过化学药(2.8%)的旧日秩序,成为全球医药版图无可争议的新引擎。然而,引擎轰鸣之下,一场关乎生死的“淘金热”正悄然分野。
尽管单克隆抗体药物在2020年以58.54%的市场份额继续占据生物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其增长势头已显疲态,年复合增长率已从之前的高点滑落至10.15%。重组蛋白这条“成熟航道”,亦在14.1%的航速上平稳前行。真正的财富之源,潜藏于那些昔日被视为“边缘领域”的新坐标: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双特异性抗体(bsAb)、抗体偶联药物(ADC)。
根据Frost&Sullivan的预测,全球CGT市场在2020年达到20.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激增至305.4亿美元,展现出惊人的71%年复合增长率。而中国,这条曲线更为陡峭:从2020年2380万元人民币的起点,直扑2025年178.85亿元人民币的峰顶——276%的垂直攀升!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CGT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这不仅是增长,这是一场新兴疗法对旧秩序的闪电突袭。
“CGT、双抗、ADC…蕴藏着颠覆性的市场能量,”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认为,“而AI的进化,正为彻底治愈疾病推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是生物药与先进疗法掀起的、前后相继的两场技术海啸。”
然而,在医药界残酷的“双十定律”(十年研发、十亿美元、不足10%成功率)阴影下,如何押中下一个“重磅炸弹”?这成了所有药企的生死赌局。
有券商医药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揭示了高增长赛道的“黄金三角”:技术护城河深厚,非模仿所能及,构成难以逾越的核心壁垒;临床价值确凿,药物能显著改变患者命运轨迹;市场空间广阔,需求如潮,患者基数大,痛点明确。
减重市场,正是这“黄金三角”的完美演绎。2025年4月,“健康体重管理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随着国家对全民减肥的重视,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数量达到3亿,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也预示着一个近万亿级的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国产GLP-1药物,恰逢其时,吹响了冲锋号。
“国际擂台上,诺和诺德与礼来是无可争议的双巨头,”该分析师直言,随着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等竞相登场,适应症从糖尿病拓展至减肥,2030年全球GLP-1市场剑指千亿美元。
而在中国战场,2022年司美格鲁肽已独占超40%份额。如今,国内药企如潮水般涌入GLP-1赛道,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齐发。“预计2030年,中国GLP-1市场将突破600亿元人民币。”
“国产GLP-1的竞争优势,曾在于性价比与本土市场洞察,”该分析师话锋一转,“但当玛仕度肽等国产新锐陆续获批,价格战恐难避免,性价比优势或被稀释。”他点出核心挑战:在药物疗效、患者依从性之外,诺和诺德和礼来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和强大的商业体系,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难以逾越。
这场景似曾相识。从PD-1的“百团大战”到GLP-1的“千帆竞发”,热门靶点犹如磁石,终将引来无数逐鹿者,战场则由“创新的高峰”悄然转变为“成本的低谷”。作为兼具降糖减重、疗效可量化的药物,GLP-1的终局,或许只有少数在疗效、成本、依从性、商业化上做到极致的玩家,能屹立潮头。
“同质化竞争是残酷的,是生存考验,”该分析师承认,“但它也是产业进化的必然。它倒逼科技创新,锤炼产业链,最终——让患者受益。”
出海!源头创新!
应对同质化的路径之一就是“出海”。
随着2025年的临近,精准医疗的钟声在全球范围内响起,为中国药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市场的发展逐渐触及天花板,而全球化能力的提升成为了衡量企业创新实力的关键。
在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中国药企正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海外授权、并购等方式,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存还是领跑?答案在更辽阔的深水区。
曾几何时,“License-in”(授权引进)是中国药企接触世界前沿的主要舢板。而今天,风向已变。“License-out”(对外授权),正成为中国创新药驶向全球海洋的新引擎。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根据医药魔方的统计,2024年中国药企在海外授权交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交易数量超过90笔,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方正证券的追踪数据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首付款已超25亿美元,交易总额接近500亿美元,与2023年全年战绩持平。
这一趋势与投资银行Stifel的报告相吻合,该报告指出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从中国引进了31%的创新研发管线资产。此外,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在2024年达到98笔,交易金额升至595.505亿美元,显示出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增长。
“这不是零星的火花,是燎原之势,”前述分析师坦言,“从行业基本面看,‘出海’的增量空间依然浩瀚。更重要的是,中国药企的创新实力,已淬炼出参与全球顶级牌局的底气。”
当然,远航需要顺风。2025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推动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破解创新药研发与市场应用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份文件,并非孤立地存在。
“2024年以来,从靶点发现、临床试验加速,到审批绿色通道、医保动态衔接,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贯穿创新药全生命周期,”一位参与政策咨询的权威专家对记者指出,“它不仅系统性地提升了创新药的可及性,更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研发信心与市场预期,为行业的突破性发展扫清了关键障碍。”
这是对过往扶持政策的深化与接力,为中国药企的全球化远征,铺设了更坚实的跑道。
然而,远征非坦途。闪耀的出海数据背后,一个严峻的挑战横亘眼前:研发投入的“五倍鸿沟”。行业统计冰冷揭示:跨国巨头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营收的15%~20%,而中国重点药企,这一数字仅徘徊在5%左右。
面对研发成本不断上涨的严峻挑战,中国药企如何在维持当前生存与追求长远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将有限的“弹药”打出更高的效率?开放式创新与全球协作,能否成为指引中国药企突破困境、开辟新局的明灯? 这关乎中国药企能否在这场全球创新的“耐力赛”中,不被甩离第一梯队。
“从授权引进到源头创新,中国创新药正在实现真正的快速进步。”俞德超的声音,带着见证历史的笃定。他列举了中国在科研前沿树立的里程碑:双靶点激动剂、双特异性抗体、双载荷ADC等创新成果……
“以新一代肿瘤免疫(IO)疗法和抗体偶联药物(ADC)为代表的管线,正迎来全球开发的黄金窗口,”俞德超直言,“更多中国原创的ADC、双抗/多抗、自身免疫病药物、心血管及代谢疾病药物,将昂首步入全球开发序列。”在GLP-1类减重药物的全球角逐中,中国药企已从昔日的“跟跑者”,蜕变为有力的“并跑者”,并在如双靶点等尖端领域,成为局部的“领跑者”。
浪潮之巅,与未竟的征途
十年磨一剑,下一个十年的征途方向已然开启。
“从2000年到2011年,这一时期堪称仿制药的黄金时代。紧随其后的2012年至2024年,我们将其定义为属于中国医药领域的‘创新1.0时代’。”俞德超对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划分,“如今,站在十年后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创新生物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提升。”
根据最新的生物医药深度分析报告,2023年我国首次IND创新药新药品种数量达到821个,比去年上升16.4%,近四年总体复合增长率达到25.1%。此外,创新药研发的重心围绕肿瘤和血液领域,眼科领域也受到关注,而CGT(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和寡核酸药物)和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创新药IND数量持续增长。
俞德超在话语间稍作停顿,随后抛出了一个充满深意的词汇:“我们目前正在亲历整个医药行业的‘DeepSeek’时刻。”这并非对某个技术术语的简单挪用,而是指向了一种更为深层次的行业觉醒与探索——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量的积累过程之后,中国的创新药企们正携手共进,向那些象征着源头创新、全球竞争实力以及致力于攻克临床上未被满足的迫切需求的“深水区”发起强劲的冲击。
放眼当下,生物医药领域的第三次创新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深刻重塑着全球医药行业的格局。而在这股浪潮中,中国的药企们首次站在了浪潮的最前沿,不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在他人的身后。
当强大的人工智能算力如狂潮般涌来,与基因编辑技术那精准如“剪刀”般的操作发生激烈碰撞;当双抗药物的精妙设计,与细胞疗法所蕴含的蓬勃生机不期而遇——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本土医药创新热土上,分子与细胞所构建的微观宇宙正在经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孕育着全新的奇迹。
展望下一个十年,这片医药领域的竞技战场无疑将变得更加残酷而又壮丽。那些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数万个潜在靶点中,凭借超凡的洞察力和果敢的魄力,精准锁定那“五六个”最终赢家的猎手们,将在千亿美元量级的超级赛道上,以令人瞩目的全新“中国速度”,继续书写一个产业从奋力追赶到敢于引领世界的壮阔传奇。
从最初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默默无闻,到如今成为新兴领域的重要领跑者之一;从深陷仿制药的泥沼中艰难挣扎,到如今在创新药的星辰大海中扬帆远航——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这十年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浓缩了无数艰辛与荣耀的逆袭史诗,更是凭借其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变。
在俞德超以及无数同路人的深情叙述中,业内人士不仅见证了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更目睹了国家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以惊人速度完成自我迭代与价值重塑的“DeepSeek”之路。尽管前方的挑战依旧严峻而复杂,但那条通往未来的光明轨迹,却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
这场关乎人类健康未来的伟大远征,如今才刚刚驶入那片广袤无垠的深蓝海域。在这片深蓝之中,中国的药企们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引领风骚的旗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