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8 07:35:50 股吧网页版
观见 | 关于科技创新 上海市委全会的几个新信号
来源:上观新闻

  建设已有11年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肩负新的使命。

  7月7日,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明确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在中美战略博弈大背景下,这一使命的战略意味空前突出。

  何以“为国担当,勇为尖兵”?一切要以战略为先,相应的行动,亦要突出战略指向。

  对此,专为科创中心而开的市委全会,有一些特别的信号。

  效率

  “抓科技创新要讲效率”,这句话写进了全会《决议》。全会强调,要始终注重创新速度和节点管理,强化金融促加速、政策促加速、监管促加速。

  “全链条加速”的提法在上海早已有之。在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科技、产业等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创新效率是高是低,是否抓得住“窗口期”,有时就意味着生死存亡。

  上海此前强调“战略敏捷”,指向瞬息万变局势下的敏锐眼光、精准判断。在此基础上,创新真正“提速增效”,有赖更为果决务实的行动。

  也正如全会上所说,除了“醒得早”,还要“起得早”,还要“动得早”,而不能“醒得早,起得晚”。

  何以行动?金融、政策、监管三个“促加速”,道出三条外部支持路径。

  其中,有的要做“加法”、要上强度,尤以金融对科创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为要。从概念验证到样品样机研制再到商业落地、产业化放大,各环节都要有接力加速机制;政策服务,亦应针对创新需求,适时推出增量。

  更关键的是做减法。

  从政策到监管,都不是“多多益善”。很多时候,创新效率低下,恰恰来自企业面临的各种重复劳动,比如反复申请项目、多轮评比;监管部门的不当扩权,亦会直接抬高创新成本,阻滞活力。

  效率导向下的创新,显然要向这些环节开刀,从而理顺生产关系。

  取舍

  对实施创新的主体来说,效率背后,折射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什么是高效?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就是高效。给定资源总量的前提下,有取舍地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当然就是提速增效的前提。

  取舍本身,就是战略。具体来说,一看战略敏捷,二看战略定力。

  战略敏捷,如前面所言,变化、趋势面前,要“醒得早”。用全会上另一个被与会者多次提及的词,要防止“战略踏空”。

  再加一层意思,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来说,战略敏捷,还应当包括对自身特质、优势的准确把握,从而选对“赛道”。

  需要强调一点,正确的赛道,是符合变革趋势、全局需要同时最适合自身的“赛道”,而不是简单的热门赛道、不是“别人的赛道”。

  当然,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也不可能一下挤占多条赛道——重点太多,等于没有重点。

  这就是战略定力的问题——本质上,效率来自正确的选择,要学会取舍。做自己最擅长的,而不是以己之短博人之长,才会有效率。一年多来反复强调的“反内卷”,也是这个道理。

  同时,一旦找到了赛道,就要专注投入,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不能心猿意马,不能只想着“赚快钱”。这也是定力。

  定力从何而来?除了觉悟,最重要的还是对创新规律的把握——知道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外面需要的是什么,自己能拿出来的又是什么。

  也就是这几年反复强调的词:底层逻辑。

  生态

  上海是国内首个被赋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命的城市。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强调“头部”和“基底”并重的科创中心。

  抢占制高点、突破“卡脖子”、率先培育新质生产力,都是头部任务。而强大的头部,必然来自一个厚实的基底——好的生态,尤为关键。

  此前,上海强调过创新生态,也强调过产业生态。在此基础上,这一次,上海突出强调了两个问题。

  第一,企业生态。要“结合构建企业生态培育体系,着力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天下英才集聚促进创新企业千帆竞发”。逻辑很简单:顶尖的龙头企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面广量大的创新企业中,通过反复的市场竞争成长出来的。

  只有做大底部,才可能培育龙头,对一个地方的企业培育和产业集群构建来说,这件事没有捷径。

  第二,创业者。

  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是此次提出的新命题。这不是过去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扶持——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语境下,上海亟需的是既懂技术、也懂市场、还懂治理的“科学家+创业者”。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也与过往大不相同。

  去年开始实践的“上海创智学院”,就提供了先行探索。如全会所强调的,这种新型探索,意味着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上注重注入创业基因,引进创投基金、创业导师,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激发创业热情;同时,帮助创业者组建创业团队、搭建对接平台,助力准确捕捉市场需求,更好优化技术发明、改进创业计划。

  简而言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界”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

  而无论加速支持,还是赛道选择,抑或生态营造,科技创新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于驰而不息的制度创新,不断调整、优化、创造新的生产关系。

  说到底,创新的前提,永远是改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