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8 07:13:20 股吧网页版
提振消费既要“有钱花” 更要“有地方花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当前,在外需受到国际政经环境影响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对于稳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进一步提振消费,需要两方面并重,一是让消费者“有钱花”,一是要解决“有钱没处花”。促进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就业,提升劳动收入占比,让人“有钱花”;另一方面,也通过提供多元的消费场景满足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让人“有地方花钱”。

  消费为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理论尚不支持“消费拉动经济”这一认知。这种观点与中国实际有偏差,因为教科书式的宏观理论不讨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摩擦,相关观点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在结构性方面的问题。

  当前强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于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国内消费占比偏低,这样的增长方式对提升劳动收入占比以及居民福利贡献偏低。在外需受到国际政经环境的影响情况下,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新的增长动力,能够使得经济结构也更加优化,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提升更加趋于一致。

  从实际感受来说,当前中国也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消费需求,例如教育、医疗、养老、幼托、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等,而供给侧对这些领域投资不足、质量不够高,因此有大量的消费需求未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

  第二个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升,同时在消费中,服务消费的占比也持续提升,这两点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强调消费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是面向中国未来可能持续提高的收入水平,不断地从供给侧优化结构、减少限制,释放消费增长的空间。

  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让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同时,政府在场景提供、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更好地与市场配合,才能让消费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如何解决“有钱花”?

  增加居民收入是一篇大文章。首先,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直接挂钩。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可以进一步发力,以推动经济增长。对一些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要加力扶持,帮助它们稳步发展、扩大规模。此外,要用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发消费券、涨养老金等方式提升消费能力。

  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尚待提高,目前居民收入仍以劳动收入为主。如果对比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部门,制造业相对来说属于资本密集型,劳动收入占比偏低。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它的劳动收入占比较高,服务业的发展会更多带来劳动收入的增长,这是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的来源。

  第三是做好二次分配,包括优化税制、完善社保制度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保。我建议,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和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制度,增强相关人员对于参保的选择性,稳扎稳打、统筹推进,让他们切切实实享受到福祉。

  第四,增加家庭部门的实际收入,一个重要的方向是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在一些领域内增加公共支出,一是教育,一是住房,从而减少家庭部门的相应支出。如果家庭部门的这两项支出可以更多通过公共支出来承担,就可提高家庭部门的实际收入,释放消费潜力。尤其是对于进城务工群体来讲,要能够让其子女更顺畅地进入公办学校,同时在城市提供更多的保障房,降低他们的居住成本。

  如何解决“有钱没处花”?

  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有钱没处花”是一个“有钱人的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每一个人在其收入水平上都会有很多种消费形式,这就形成了多元的消费需求,相对应地就出现了消费场景不足的问题。

  在当前物价处于低位的背景下,CPI的几个大类统计中,被归入“其他”类目的消费价格却在持续上涨,而且上涨的速度非常快。这是结构性问题,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这些服务业消费还没有被满足,出现了各个层级消费者“有钱没处花的问题”,需要从供给侧提高消费条件。

  最近苏超的火热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人们是有消费热情的。而制约在于,消费供给是不是达到了期待,消费场景是不是得到了充分释放。

  要改善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应在以下四个方向发力:第一是放松管制。目前,在服务业领域里,仍然存在一些对进口国外服务的限制。政府已经提出,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2024年,医疗、教育已经开始开放,这些产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开放,提供更多优质供给。

  第二,目前一些民营经济在进入医疗、教育等领域时仍存制约,一些服务的提供还存在部门壁垒和管制,需要在服务业准入上大幅度减少制约。

  第三,要释放更多的消费场景。一些微观层面的限制,比如一些大城市对于餐饮的外摆位做出限制;演唱会要求半小时内全部疏散人群;年轻人喜欢玩滑板,但在公共空间玩滑板存在限制等等,这些限制应该进一步放松。应加力打造、释放更多的消费场景。例如,城市河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放给市民划船;公园里提供更多绿地供大家扎帐篷露营,郊野公园建设一些餐饮住宿空间;社区空地多建几个乒乓球桌等等。这些都属于微观的层面,可以用比较小的投入撬动大的消费,关键在于把工作做精细、做实。

  第四是供给结构问题。一方面,大城市的服务业存在劳动力短缺,原因在于进城务工者受制于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因素,无法长期留在城市里。另一方面,是短缺和闲置同时存在,比如幼儿园面临少子化,招不满,可考虑将幼儿园服务的年龄拓展到3岁之前。

  10年前我们的研究就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受制于户籍身份,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比本地居民少16%~21%。目前有2.7亿农民工和1亿多城镇居民需要实现户籍转变,从释放消费的角度出发,大城市的户籍制度需要加快改革。

  破除服务业发展的迷思

  消费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服务消费的增长。服务消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服务的供给者及消费者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出现。很多服务消费的新需求,都更加适合在城市发展,尤其适合在大城市发展。

  因此,在大城市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破除以下几点迷思:

  第一是在重视制造业的同时,不能把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立地看,片面地强调制造业比重。随着制造强国目标的提出,中国当前制造业的竞争力来源,已经不再是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而是更多依赖创新。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都能够为制造业带来越来越强的赋能作用。因此,制造业越强,反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增加值中的占比会持续提升。

  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不能形成生产要素要优先供应给制造业的思维,这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挤压,反而不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大城市也需要建成消费中心城市。大城市在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流量方面的优势,能够为一些新兴服务消费创造空间载体,其中包括文化、体育、娱乐甚至餐饮的多样性等,都将从大城市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二,在服务发展过程中,需要减少此前形成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其中,一方面是行业进入的限制,当前国家层面已经提出要加快电信、互联网、医疗、教育等等领域的开放。通过服务业的开放,可以增加国内服务业的供给,提升服务业的质量,有利于促进消费,改善生活品质。有些外资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能够更好地对国内其他产业产生带动作用。

  此外,在国内市场,民营经济进入服务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成本。一些地方政府之间的“内卷式”竞争,仍然在产生市场分割的效应,对于外地服务业企业进入到本地仍然有着各种隐性的壁垒。因此,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对于民营经济进入到服务业领域,要减少制度性障碍。在跨地区经营方面,地方政府要更多地遵循公平竞争审查,对本地和外地企业一视同仁。

  第三,人口和劳动力方面,随着制造业出现替代人力的技术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服务业。与制造业更多与机器打交道不同,服务业里的工作人员更需要与人打交道。我们的研究发现,越早进城的农民工群体,越能够在服务业里找到工作,并且收入更高。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大城市的服务消费的发展,必须下大决心尽早降低外来人口落户的门槛;对于暂时不能够通过落户来获得当地公共服务的群体,要加大力度保障其子女入学,并更好地享受公租房、廉租房等公共服务。

  第四是城市的空间格局,要更加顺应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相比较制造业而言,服务业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见面和交流,因此,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加依赖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流量。为此,需要改变在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通过疏散人口、降低密度来缓解“城市病”的思维方式。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应重新顺应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需要,在中心城区增加住房供应,包括为从事服务业的群体提供公租房和廉租房,使尽量多的人口能够居住在工作岗位附近,减少职住分离,缓解交通拥堵。我们最近的研究已经用全球数据证实,越是在人口多的大城市,越是服务业比重更高的城市,通过人口重聚中心城区,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和缓解城市拥堵。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