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四川盆地遭遇持续强降雨期间,四川省科技防汛网络高效运转。在成都市中心城区“5+2”区域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时,人工智能预报系统、无人机值守机库、光纤传感网络组成的立体防控体系,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国智能平台建设的加速推进,这条融合尖端科技与产业动能的防灾链条,正在重构防灾减灾的全新科技与产业逻辑。
灵犀大模型精准预判成都强降雨
6月中旬,成都市气象台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形势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预判6月底至7月初成都将出现强降雨过程。该模型以李冰治水石犀牛为标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未来2小时时间分辨率6分钟、空间分辨率1公里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外推预报。其快速更新系统可在0—2小时内,将降雨预报精度提升至5分钟和100米范围内。
7月2日至7月4日,成都遭遇极端强降雨。基于“蓉城·灵犀”系统的预警,成都市气象部门提前部署防汛工作,并在暴雨来临前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并同步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气象预报与应急响应的有效衔接,为城市防汛争取到了关键处置窗口期。
7月3日至7月4日,彭州市出现强降雨,导致河道水位快速上涨。彭州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四川鹏飞扶摇科技有限公司,连夜部署无人机值守系统的雨后巡查方案。7月4日清晨,龙门山镇、通济镇、桂花镇的固定机库自动开启,多架无人机沿河道、公路等关键基础设施执行低空巡查任务。
无人机搭载的高清光电吊舱与实时图传系统,对暴雨后地质状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湔江河谷区域,无人机航拍发现多处因水流冲刷导致的河堤开裂、土体松动及护坡位移等隐患。在道路沿线,通过无人机航测生成的边坡数字表面模型,技术人员识别出多个存在明显位移开裂的山体点位,相关风险数据即时传输至防汛指挥平台。
在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凤灵寺,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四川省绵阳川西北地质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朴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朴牛科技)部署一套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该系统与雨量计、裂缝计、倾角仪构成多维度地灾监测网络。该系统将传感光纤布设在崩塌体的裂缝、坡脚和坡顶等关键部位,在不破坏坡体结构前提下,实现对边坡内部构造、地质活动、变形趋势的全天候连续监测。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在运行中。受访者供图
金融投资报记者从朴牛科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在四川7月初的持续降雨期间,该系统成功捕捉到一处山体的异常振动信号。当降雨引发落石时,监测系统精准定位落石位置,为应急处置提供实时数据支撑。这种融合微震监测与地下结构成像的技术,形成了从地表至深部的立体化感知体系。

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使用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与雨量计、裂缝计、倾角仪等共同形成多维度地灾监测网络。图为安置在一处监测点的雨量计。受访者供图
气象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突破
当四川防汛前线的智能监测网络精准捕捉暴雨踪迹时,气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更广阔的领域加速突破。
2025年4月29日,全球首个空间天气链式基础大模型“风宇”,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亮相。这一由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人工智能系统,首次实现卫星观测数据与全链式数值模式数据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分区建模与耦合优化机制,“风宇”精准模拟出空间天气演化过程,为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提供全新工具。
在上海,两套聚焦城市灾害天气的AI模型即将投入汛期实战。强对流预警模型“雨师”,由上海市气象局联合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发,通过解析雷达三维数据建立的雷暴单体立体结构模型,使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与其形成技术互补的“扶摇”模型,专攻短时强降雨与雷雨大风预报,实现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多源数据秒级融合,完成区域级端到端同化预报一体化构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突破性成果AI-GAMFS模型,已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国际早期预警平台正式运行。这款全球首个气溶胶-气象耦合人工智能模型,仅需36秒即可输出覆盖全球的5天气象预报,空间分辨率达50公里,同步预测沙尘、硫酸盐等气溶胶组分的浓度分布与光学特性。其超算效率将污染预警能力提升至全新量级。
技术突破正深刻改变气象业务形态。随着算力提升与算法突破,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引擎。这些嵌入了物理规律的AI系统,正在重构人类认知天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