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围绕“绿色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医工”两大特色产业,依托良乡大学城研发优势和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生产优势,正在形成“前研后产”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吸引了一批深耕绿色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企业,绿色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近日,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组织的“北京投资促进宣传媒体行”系列活动走进房山区,实地走访房山区园区和企业,探求爱尚家科技、卫蓝新能源、新源清材、新源智储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如何落地房山,房山区扶持政策又如何支持它们的持续发展。
绿色能源、新材料企业集聚房山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落户房山种子园,在2022年,成为了北京冬奥会石墨烯热管理技术唯一技术供应商,但在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技术缺场景”却是一个痛点。
“在了解到爱尚家科技石墨烯柔性加热材料及技术方案后,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房山区投促中心及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区科委精准破解了这一痛点。”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轩介绍,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公司与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及北京海博思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将石墨烯智慧供暖系统应用于灾后应急建筑,实现3分钟快速安装、30秒高速升温,节能率提升20%以上;还与中车集团对接,在北京地铁15号线植入智能感应加热座椅(人坐即暖、离座断电),累计服务超20万人次。
卫蓝新能源也感受到了房山区在对接应用场景上对企业的支持,这家专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于2016年落户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
“作为技术驱动型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我们最核心的关注点在于获得高质量的应用场景对接与订单支持,这直接关系到技术验证、市场拓展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丽叶告诉记者,市区两级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应用场景和市场订单:协助提供多样化的测试环境(如储能示范项目),助力产品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
2024年5月,房山发布《房山区四大产业集群示范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在应用场景支持政策上发力:三年内,将打造一批展现房山特色和前沿创新成果的重大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初步建立区域企业的良好生态,在四大产业集群中率先示范并形成示范场景。
房山区创新的“前店后厂”模式也成为一批科技企业选择来这里落地的重要原因。“前店后厂”即企业拎包入住,在前沿技术研究院研发办公,在后面配套的标准化厂房进行生产,不仅能提高企业将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效率,还能降低企业的成本。这一模式已经被写入《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
新源清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聚焦新能源本质安全材料,副总经理孙俭表示,“前店后厂”模式是企业选择来房山落户的一个主要原因。“房山园提供了6300平米的研发空间作为公司的总部基地和超分子新能源先进材料实验室,以及2400平米的小试、中试空间,我们将其打造成了多种类产品的科技示范线,两块场地一墙之隔,这一模式极大助力了我们产品的研发迭代进程。”
主营储能核心产品研制、储能电站系统集成及储能电站智慧运营的新源智储也对“前店后厂”模式印象深刻。“这一模式,让我们的本部办公楼(在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与生产基地仅相距300米。研发人员到车间只需步行10分钟,极大缩短了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周期。”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定津表示。
政策持续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一批高精尖企业落地房山,离不开房山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区科委于建伟向第一财经等媒体介绍,2025年发布的《房山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针对房山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出了七条支持措施,覆盖企业发展的全周期,“包括从‘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阶段,小升规、规升强的企业成长阶段,重点企业产业创新研发及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等重大项目投入阶段”。
在人才方面,房山区发布了“聚源计划”,为入选人才分类提供资金奖励、引进落户、住房保障、金融服务、子女教育、医疗健康、出入境便利、文旅服务、休闲服务、配偶就业、关心关爱等各项服务措施。
房山区还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足决心,在政务服务、落地企业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房山。“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我区始终秉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企企都是招商大使’的理念,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房山,让企业在房山发展‘省时、省力、省心、省钱’。”于建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