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星”到“造团队”,公募行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动作密集。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7日,年内至少有逾710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涉及包括葛兰、冯波、刘格菘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市场一度将增聘视为“原经理离职前兆”,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现象本质是基金团队动态优化的常规操作,而非风险信号。基金经理“以老带新”、原基金经理的工作“减负”、基金经理之间优势互补等,也都是增聘基金经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单一经理的“明星效应”逐渐弱化,“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渐成常态,公募行业正加速向“团队平台化”转型。目前,超四分之一基金已采用“共管”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在团队化转型中,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数量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尤其是在近年来的震荡行情下,业绩表现印证了行业新生力量在崛起,例如在年内排名前10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半数产品的基金经理“上岗时间”不足3年。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道,新生代经理普遍存在持仓行业集中度较高、历史业绩周期验证不足等问题,业绩可持续性亦需更长时间观察。
“共管”或渐成趋势
今年以来,公募产品增聘动作频繁,相关公告密集刊发。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7日,今年以来至少有超过710只产品增聘了基金经理,相关公告接近900条。在这之中,不乏业内知名人物参与管理的产品。
如7月4日,中欧基金公告称,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与知名基金经理葛兰共同管理。这是葛兰在管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产品,截至一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为311.79亿元。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6月下旬,百亿基金经理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易方达研究精选公告称,分别增聘郭杰、何崇恺、彭珂为共管基金经理。在此之前,鲍无可、刘格菘等明星基金经理在管产品也陆续宣布增聘。
为何突然增聘基金经理?一直以来,这一举动常被视为原基金经理离职的前兆。对此,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分析称,通常情况下,若某基金经理管理的所有或大部分产品短期内密集增聘,且新增经理与原经理投资风格高度相似,确实可能指向原经理即将离任。
但更多业内人士强调,增聘的核心逻辑并非“风险预警”,而是团队能力的动态优化,例如“以老带新”也是常见原因之一。“从研究员走向基金经理,实战经验的积累必不可少。所以会让新人先跟着资深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一段时间,积累实战经验后,待新人能力达标后就独自管理产品。”一位来自具有相关操作的中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说。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其公司基金经理虽然有增聘甚至卸任的举动,但是还有多只产品在管,并不存在为离任做准备的情况。这一举动是为了减轻基金经理的管理负担和压力,让其能够聚焦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争取实现较好的收益回报。
“增聘基金经理是投研团队迭代的正常机制,而非单一风险信号。”沪上一位基金从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投资者不用过度反应,需跳出“增聘即利空”这一认知误区。若原基金经理明确无离任计划,增聘更多指向“优势互补”的协作逻辑。
“当产品规模突破一定阈值,单一经理的持仓调整难度显著上升,增加经验较为丰富的基金经理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该人士看来,此时新老经理通常会在能力圈上形成差异化分工。比如,原经理擅长价值投资,新增经理专注成长股挖掘,二者强强联合就可形成“价值+成长”的组合管理模式。
在前述分析师看来,当前市场有效性不断提高,基金经理靠“单兵作战”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日益提升,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通过增聘补充新鲜血液,既能分担原经理的工作负荷,又能整合团队智慧,适应更复杂的市场环境。”
行业团队化转型提速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增聘动作持续升温,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正走向行业常态。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全市场共有1.29万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有3307只产品由两位及以上数量的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占比达到25.61%。这意味着,目前全市场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采取“共管”模式。
从个体到团队化管理,是近年来公募行业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背后有着明确的政策引导脉络。早在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
今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提出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在政策推动下,基金公司普遍加速向投研平台化转型,主动淡化个体明星效应,行业起用新人的动作愈加明显。目前,公募基金经理总人数已突破4000人,达到4052人。其中,基金经理任职时间不超过3年的“新生代”有1542人,数量已经超过全行业的三分之一;而上岗未满1年的“新锐”基金经理亦有534人。
“相较而言,年轻的权益基金经理可能更善于进攻,资深老将更善于控制风险。”前述中大型基金人士表示,新生代基金经理虽缺乏完整的市场周期经验,但他们恰恰可以跳脱出传统的投资框架,站在新角度、用新逻辑进行投资,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
华南一位资深从业人士则表示,新生代基金经理虽然管理经验还在不断积累,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学习能力、做优业绩的进取心上具有较强优势。同时,由于管理时间不长、普遍管理规模不大,投资的灵活度更高,也符合最近几年的市场风格。
事实上,这一群体的崛起已在业绩端显现。在近年来基金业绩表现前列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在排名前10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中,有半数产品的基金经理“上岗时间”不足3年。
如目前以90.92%年内回报排名第一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其基金经理梁福睿的任职年限不足一年。紧随其后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其基金经理储可凡和单林的任职年限均不足2年。
不过,前述资深人士也提醒,新生代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尚短、平均持仓市值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判断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的业绩适应情况;同时,他们有可能押注的是正值风口的行业,这种依靠极高行业集中度取胜的投资策略,不仅对基金经理的行业把握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且对其业绩可持续性还需要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