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波IPO现场检查来袭。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了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签名单,共有12家企业被抽中,包括申报上交所IPO 企业8家(含 3 家上证主板、5 家科创板),申报深交所IPO 企业 4 家(含 3 家深证主板,1家创业板)。
其中,惠科股份是本次唯一一家二次申报企业,其曾闯关创业板IPO,预计融资95亿元,于2022年6月24日受理,2022年7月22日问询,但于2023年8月5日主动撤回。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和2024年,IPO现场检查企业分别只有 17 家、4 家。而今年已开展两轮现场检查,中签企业合计14家。
“这主要因为上半年IPO申请获得受理的企业增多,年初监管层曾表态,首发上市新申报企业现场检查、现场督导覆盖面大幅要提高到不低于1/3。往年现场检查的抽查比例也在 25%以上。”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对记者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受理的IPO申请共有177单,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受理了62单。
平均净利4.98亿元
从基本面上看,中签的12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大,最近一年净利润平均值高达4.98亿元,拟募资规模合计248.11亿元。
其中,7家企业2024年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这些企业的净利润规模也均超过了两亿元。
业绩规模最大的是惠科股份,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拟募资规模85亿元。其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显示面板等核心显示器件以及智能显示终端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三家大尺寸液晶面板厂商之一,其他两家分别是京东方与TCL科技。
数据显示,2024年度,惠科股份电视面板出货面积、显示器面板出货面积、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面积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名、第四名、第三名。2022年至2024年,惠科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1.34亿元、357.97亿元、403.1亿元;对应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4.28亿元、25.66亿元、33.39亿元。
面板行业素以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著称,回望惠科股份的前次 IPO,正逢面板产业步入下行周期。
自2021年第三季度起,受全球宏观经济下行、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LCD面板价格开启了一轮史诗级的下跌,以主流电视面板为例,部分尺寸产品的价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几近腰斩。
这一周期变动的风险也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惠科股份在对交易所的问询回复中坦承,受面板价格持续回落影响,公司2022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99亿元,并预计2022年全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范围在10.29亿元至12.71亿元之间。2023年8月2日,惠科股份主动宣布撤回IPO申请材料,终止了创业板审核进程。
从 2023 年开始,面板行业逐步走向复苏,惠科股份“再闯IPO”,并将上市地变更为主板。不过,有市场人士指出,2025年下半年,TV面板行业或再度进入波动期。近期京东方A的调研纪要中,也提及“LCD TV 面板采购需求预计逐步降温”,惠科股份可能会重演前次 IPO的经历。
此外,2025年1月,惠科还斥资5.04亿元,通过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将昔日柔性显示独角兽柔宇科技位于深圳龙岗的柔宇国际柔性显示产业园的12套不动产及大批设备资产收入囊中,增厚其在OLED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柔宇科技曾于2020年申请科创板上市,并被抽中2021 年第二批现场检查。不久后,柔宇科技主动终止了IPO。
12 家中签企业中,业绩规模最小的是申报科创板上市的芯密科技,其主要从事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材料及密封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该公司 2020 年成立,2024年在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密封圈的销售规模为中国市场排名第三,居国产企业之首。
2022-2024年,芯密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159.03万元、1.3亿元、2.08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73.38万元、3638.84万元、6893.56万元。本次IPO,芯密拟募资7.85亿元。
不过,芯密科技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 77%,其中3家主要客户战略入股了芯密科技,拓荆科技、中微公司既是芯密科技大客户(2024年贡献超25%收入),又是战略股东,可能涉及关联交易公允性、独立性等问题。
此外,芯密科技研发投入绝对值较小,报告期三年合计研发费用仅4412.79万元。
中信证券3项目入选
从行业分布来看,化工产业中签数量最多,合计有5家,包括以农业化工为代表的田园生化和以东岳未来为代表的特种化工。
前者主要产品包括杀虫剂、药肥等,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17.5亿元,但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53%、2.71%、4.24%,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后者东岳未来主营高性能含氟功能膜,可应用于液流储能、绿氢制备及氢燃料电池等领域,不过,受到化工行业整体处于去库存周期影响,东岳未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40亿元,同比下滑11%;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滑28%。
中签企业数量第二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计有 3 家企业被抽中,除了前文提到的惠科股份、芯密科技之外,还有从事汽车电子的埃泰克,其2024年营业收入34.68亿元,净利润2.13亿元。不过,埃泰克对第一大客户兼大股东的奇瑞依赖度较高,2024年奇瑞为公司贡献了超过五成的营收,关联交易金额高达18.69亿元。
从审核阶段来看,中签的11家企业IPO申请是在今年6月获得受理,仅1家的IPO申请是在5月获得受理,目前8家企业处于已受理状态,4家处于已问询环节。
保荐机构方面,12单IPO项目合计涉及9家券商。其中,中信证券保荐了3单,中金公司保荐了2单,中信建投、国泰海通、华泰联合、国海证券、国投证券、国金证券、西南证券等分别保荐了1单。
“现场检查的核心逻辑是注册制下‘严监管’与‘市场化’的双向校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称,一方面,5~6月A股IPO申报量同比激增,短期集中申报推高监管核查压力;另一方面,监管层通过“突击检查”展现监管理念,注册制并非“放水”,而是达标后的“宽进严管”。
现场检查终止率超72%
从2021年开始,近五年来合计有115家企业抽中现场,剔除最新中签的12家企业,此前抽中的103家企业中,只有22家成功上市,1 家注册生效,IPO成功率约22%。但同期却有75家终止了IPO进程,含现场检查的终止率达72.81%。
7月5日,中船双瑞撤回IPO,公司在2024年11月1日通过发审委,最终仍黯然离场。自此,证监会2023年第一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的5家公司IPO全部终止。
分年份看来,2021年、2022年、2023年现场检查的终止率分别为71.74%、76.47%、82.35%。2024 年合计抽中4家企业,目前两家撤回,终止率50%。2025年首批抽中的两家企业——力源海纳、强一半导体,则仍在问询阶段。
田利辉认为,现场检查的本质是用市场化手段筛选“真优质”企业,防止“带病申报”透支市场信任。
“当前IPO监管呈现两方面特征:对传统行业企业,财务真实性、合规性仍是硬门槛,监管从严不松;对优质科技型企业,科创板、创业板等板块通过差异化标准(如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给予政策倾斜。但需强调,‘包容’不等于‘纵容’——若科技企业存在研发数据造假、核心技术依赖性低等问题,同样会被否。监管核心逻辑已从‘把关’把转向‘筛选’,既鼓励创新,也严控风险外溢。”田利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