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7 17:31:50 股吧网页版
当文物“破壁”相会:数字技术重塑博物馆经济丨外滩消费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借助3D打印、在线扫描等数字技术,不可移动的文物可化出“实物分身”,跨越千里与世界各地的观众相会了。

  7月3日,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暨2025灵山博物馆季(下称“对话展”)在无锡灵山博物馆正式启幕。展览以数字技术促成中原卢舍那大佛与东方灵山大佛的历史性会面,让观众无需远足便可一览龙门石窟的艺术瑰宝。

  近年来,博物馆经济持续升温。三星堆千年文物化身顶流IP,通过文创开发与IP授权撬动亿级市场;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展以文物展出结合《消失的法老》VR沉浸式体验,带动接待人数创世界纪录;安岳石窟“毗卢幻境”3D模型作为数据资产被游戏公司收购,拟开发为游戏数字资产……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同比增长15.5%;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观展体验及博物馆经济链。

  “破壁”相会:虚拟修复、虚拟复位与跨地展出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是唯一集北魏与盛唐两个中国古代造像艺术高峰期作品于一体的皇家石窟寺,也是世界上窟龛造像数量最多、规模宏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如今,远在中原的龙门石窟艺术胜景,通过数字技术被“请”到江南之地。

  在对话展现场,北魏石窟造像“秀骨清像”向唐代造像“丰腴雍容”的过渡铺展成卷,中原龙门的石刻丰碑与东方灵山的青铜巨像相映成辉,让魏唐与现代气象形成镜像对照。

  据介绍,本次对话展精选龙门石窟北魏、盛唐两次造像活动高峰时期的代表性作品70余件(套),通过3D打印,按原比例或等比缩小制作成作品来到灵山胜境。同时,对话展也精选了以“龙门二十品”“伊阙佛龛之碑”为杰作代表的龙门石窟北魏至清代碑刻题记,通过线扫描等技术高清复制展出。

  这些龙门石窟艺术在灵山博物馆复刻如真。据龙门石窟副研究馆员高俊苹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龙门石窟的岩质是石灰岩,质地细腻,尤其是北魏洞窟的浅浮雕和碑刻题记,刻痕不足一厘米,对复刻精度的要求很高。本次3D打印采用了业界最高精度的光敏树脂材料及工艺,才达到展览中所见的艺术品的纹理质感。

  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残损造像及流失海外的龙门珍贵文物,通过虚拟修复、虚拟复位等技术得以重现。

  据高俊苹介绍,本次展出的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万佛洞窟前南壁菩萨造像、宾阳中洞莲花藻井等原本残损,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虚拟修复,同时通过对残存颜料的检测分析,用原装彩工艺与矿物质成分进行了彩绘的复原。

  龙门石窟清末时遭盗凿致大批文物流失海外,对于这些流散文物,技术人员通过海外现场数据采集或接收海外传输数据,运用三维数字技术进行原位寻探与数字复位,让流散文物实现身首合一、复位合璧。

  沉浸式体验的潜力与暗礁

  无锡灵山博物馆执行馆长、对话展策展人秦伟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以“时空对话”为核心线索,综合运用多元艺术形式与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叙事空间。

  除了运用3D打印、线扫描等技术复刻龙门石窟艺术品外,灵山博物馆还打造了龙门展AR(增强现实)沉浸式空间,运用AR、VR(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穿越”龙门造像现场。此外,灵山博物馆还打造了配套演出飞天舞蹈及飞天NPC互动(由真人扮演角色与观众进行沉浸式互动)。

  当前,AR体验与沉浸式艺术在文旅项目中已不鲜见。去年至今大热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便推出《消失的法老》VR沉浸式体验、《萨卡拉的秘密——最后的猫神节》剧本游等多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备受观众追捧。截至今年5月,该展览累计接待观众突破200万人次,创全球博物馆单个文物收费特展参观人数之最,总营收达5.8亿元。

  全新的互动体验,为博物馆经济再添一把火。如何让沉浸式体验项目与博物馆展览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秦伟平表示,AR体验与沉浸式艺术通过增强互动性与叙事性,有效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展现了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潜力。

  然而,他认为,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技术应用存在“场景同质化”与“体验表层化”问题,部分项目盲目追求技术堆砌,忽视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导致内容空洞、互动生硬。

  其二,对新兴博物馆而言,技术成本与维护压力较为突出,AR技术等新技术需投入较高的建设与维护成本。

  其三,用户需求匹配度不足,新技术及其复杂技术操作对中老年群体而言存在障碍,而年轻游客则对缺乏创新的“伪沉浸”体验产生审美疲劳。

  记者注意到,本次对话展打造的沉浸式艺术空间,在构建龙门魏唐艺术与灵山现代艺术的多层次对话、促成艺术与观众的真正交流两方面均颇为用心。

  在空间场域设计上,为契合对话展主题,灵山博物馆改变原有展陈格局,将展区从二楼调整至入口区。秦伟平解释,此处高大的莲花穹顶空间与自然光线,恰与龙门石窟的莲花藻井形成呼应,因而成为最佳的展陈场所。

  在精神内涵的呈现上,对话展希望使古代魏唐气象与当代禅意美学在光影流转中完成对话,实现从文物实证到精神象征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博物馆经济链重塑

  文物数字化对文物的修护、保存和利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之间的“时空对话”背后,是龙门石窟在数字化保护领域的深厚积淀。自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便开启了“数字档案”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灵山博物馆利用这些高精度数字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展陈,让文物在当代时空中获再现与新生。

  在衍生产品开发方面,对话展推出了跨界联名开发的“剪刀、石头、布”文创CP等文创产品,龙门石窟的“剪刀”形佛手毛绒挂件、灵山大佛“布”形佛手毛绒挂件,受到游客的喜爱。

  博物馆可将丰富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通过多样化的IP开发、授权及传播运营方式,延伸博物馆的经济链。近年来,该领域正涌现出日益多元的开发运营方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例如,三星堆博物馆开发了多样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近2亿元,IP授权收入超千万元。其IP联名合作包括与米哈游旗下游戏《原神》跨界合作将文物形象植入游戏场景、与麦当劳联合推出联名套餐、与剑南春联合推出文创酒品等。

  安岳石窟研究院授权文旅开发公司制作“安岳石窟·毗卢幻境”3D模型作品,该数字作品通过文化数据交易平台完成交易,被一家游戏公司收购。故宫博物院也通过NFT数字藏品、元宇宙展览等数字文创开辟新收入渠道,2021年“故宫 NFT”系列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

  秦伟平表示,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及文化遗产IP开发开辟了多维路径,如内容形态革新、体验场景延伸、IP价值裂变、运营效率提升等。 他认为,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深化,博物馆及文化遗产IP开发需在“技术温度”与“文化厚度”间寻求平衡,既要避免技术喧宾夺主,又要通过数字叙事激活文化基因,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增值。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