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香港宣布以建设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为切入点,进一步巩固其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以来,一系列围绕黄金、有色金属的战略布局相继落地。这些动作背后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对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建设产生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对此,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一系列重大布局相继落地
2024年10月16日对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意义非凡。这一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2024年施政报告,宣布以建设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为抓手,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
随后,一系列围绕黄金交易市场建设的布局相继落地。2024年10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公布,其正制订在香港国际机场扩建贵金属储存库的计划,以支持政府构建国际级黄金仓储设施及将中国香港建设成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的措施。
2024年年底,由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领导的黄金市场发展工作小组成立,全面检视与黄金金融交易相关的各个范畴,包括黄金供求、产品发展、标准应用、清算机制、物流仓储、检测认证、人才培育、跨境合作等,从而推行建立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的工作,并就优化市场交易和监管机制、对外推广等拟订方案。
2025年6月2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在香港启用首个离岸黄金交割仓库,并同时在其国际板上市于香港交割的黄金合约,标志着我国黄金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此举不仅拓展了以人民币计价黄金交易的全球布局,更进一步深化了香港在区域市场中的角色。
黄金既有商品属性又有货币和金融属性,其市场建设不仅关系到全球金融市场,更与大宗商品市场息息相关。除了布局黄金交易、仓储设施之外,香港在有色金属领域也加快布局,以实现其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的建设规划。
2025年1月20日,港交所旗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宣布将香港纳入其全球仓库网络内的许可交付地点,以储存LME注册品牌金属。4月15日,首批位于香港特区的4个仓储设施获得核准,成为LME认可仓库。今年5月,其又公布了新增的3家仓储设施名单。至此,LME在香港的认可交收仓库增至7家。据悉,首批4家仓储设施将于7月15日开始运营。
与此同时,香港还在积极酝酿大宗商品交易税减半的政策。5月21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会尽快把为合资格(符合条件)的大宗商品贸易活动提供半税优惠(50%利得税宽减)的条例草案提交香港立法会审议。
近日发布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更是首次明确提出推动黄金、有色金属、太阳能板等实物资产代币化。此前备受关注的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该条例通过规范稳定币发行、销售及运营活动,为黄金、有色金属等实物资产代币化进程提供了法律框架。
战略布局背后的深层含义
“香港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与创新的金融科技快速涌现和全球供应链竞争合作态势持续演化密切相关,展现了香港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雄心。”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九赋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看来,香港的这些布局既满足了市场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传统交易需求,又通过代币化等创新手段,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和交易方式,顺应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投资者。
“具体来看,设立LME认可仓、完善黄金仓储设施,都为大宗商品的交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使得香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存储、运输和交割,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将黄金等贵金属纳入代币化范畴,则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交易效率和流动性,是对传统交易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和补充。”宋向清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代币化等金融科技的应用,为大宗商品交易带来了模式创新的新机遇。宋向清进一步解释道:“通过将黄金等贵金属代币化,可以实现资产的数字化、分割化和可编程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更多中小投资者参与。同时,代币化还能够与区块链等技术相结合,实现交易的透明化、可信度和安全性,提升市场的整体效率和信任度,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刘宇认为,商品数字资产化和代币化交易改变了期货市场通常以标准化合约交易聚集流动性的模式,为交易机制的创新打开了空间。借此,香港有希望快速成为大宗商品期现货交易领域的全球流动性中心,这将使香港成为与纽约、伦敦相似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中心。同时,香港在仓储、交易及数字资产领域的新布局,有望改变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格局,提升中国对关键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也将促进境内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进程。
“然而,要实现这个愿景,还需要在战略布局上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市场的联动,融入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加快建立数字人民币的计价和全球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与境内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市场组织的合作和联通,尝试以关键品类合约互挂以及共建特别交易机制等方式连接全球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要管控好物理资产映射为数字资产的风险和路径,强化金融与实体的协同,避免出现数字金融泡沫之类的非预期事件。”刘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