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经济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与内部转型深度调整的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供给侧方面,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三样”产业成为增长新动能,但煤炭、多晶硅等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价格下行与利润收缩并存。需求侧缓慢恢复但尚不牢固,消费复苏乏力。家庭部门倾向于“增存款、降负债、慎消费”,对宏观经济的需求侧产生长期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解读报告指出,需求侧在多重压力下缓慢恢复,但如何寻找新的消费发力点,以及从根本上改善消费需求,仍然是一个挑战。
“在外部冲击影响的不确定性上升、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货币政策面临的约束依然存在。”报告课题组认为,货币政策仍需沿用将降准降息等常规工具和多种结构性工具相结合的政策组合来实现更大的政策效能,为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提供支持,从而扩大国内需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长——高债务——弱需求”长期停滞风险。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当前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的现象。针对这一困境,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
“我们一定要超越传统‘三驾马车’,要重视我们的‘新三驾马车’,即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科创金融。”刘元春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必须高度关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这“新三驾马车”,深度研判当前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在这一进程中,上海拥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现代商业场景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特色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