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7月4日)A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沪指盘中距离3500点大关仅一步之遥。截止收盘,沪指涨0.32%,收报3472.32点;深证成指跌0.25%,收报10508.76点;创业板指跌0.36%,收报2156.23点。两市成交额14286亿,较昨日放量1188亿。
板块方面,银行、游戏、公用事业、电力行业涨幅居前,电池、风电设备、能源金属、小金属、美容护理、船舶制造板块跌幅居前。

01
银河证券:增量加速银行估值重塑
周一上证指数盘中在银行、保险板块的带动下,一度逼近3500点,此后午盘逐步回落,形态上走出“吊颈线”形态,短线整天依旧位于5日均线上方。

银河证券指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基调预计不变,降准降息空间仍存。存贷款非对称降息落地,息差企稳有支撑。一揽子金融政策加码,结构性工具加力,银行基本面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业绩拐点可期。中长期资金力量壮大,公募低配有望修复,ETF扩容加速利好权重股,增量资金加速银行估值重塑。
02
银行板块:年内狂涨超2万亿
作为周五大盘指数收涨的“定海神针”,银行股大涨1.7%,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股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7月4日,申万银行板块指数年内涨幅超17%,板块规模接近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2万亿元。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公募基金新规落地,银行配置比例有望提升。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强化,或引导银行板块基金配置比例向指数权重抬升。截止2024年末,主动权益类基金持仓银行比例为3.35%,大幅低于沪深300指数中13.67%的银行权重。另一方面,新规规定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银行股稳定高分红有助于为公募基金提供长期稳定收益。 险资入市积极性提高,银行板块有望迎来增量资金。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引下,监管持续鼓励险企加大权益投资,而从险企经营诉求出发,银行股是合意板块。今年以来险企增持、举牌银行股的力度也有所加大,或将持续提供增量资金。
天风证券表示,预计2025年银行净息差呈“L型”走势,下行压力有限。我们认为资产端、负债端皆有利好因素支撑银行净息差企稳。具体而言:
其一,维持息差健康性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考量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其二,无论是监管还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下限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底线,贷款定价下行压力有限。
其三,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和高息定期存款到期将有效缓解负债成本压力。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银行业绩改善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首先,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正在逐步缓解银行的负债端压力;其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基本完成,新发放贷款的定价趋于稳定;最后,监管部门通过不对称降息等方式,为银行维持合理息差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持。
03
低利率环境倒逼银行转型
而银行也积极转型,摆脱对净息差的依赖。据上证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的历史新低。
面对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挑战,商业银行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平衡资产负债结构,愈发重视中间业务带来的非息收入。例如,2024年招商银行加大了对国债、地方债等资产的配置,这类投资具有免税、资本消耗低、风险小等优势。
年报数据显示,非息收入已成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一大贡献项。例如,2024年中国银行非息收入合计同比增长15.9%,占营收总额的28.8%,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表示,低利率环境正在倒逼银行业主动转型,盈利模式日益多元化和综合化。“存款搬家”到理财、基金的趋势难以逆转,倒逼银行以更高附加值产品吸引客户、以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用户黏性。
在整体业绩改善的预期下,银行表现或将呈明显分化。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非息业务布局较早、转型较快的银行,有望获得更好的业绩表现。
04
创新药板块活跃
周五创新药板块也表现活跃,广生堂连续两日20CM涨停;热景生物20CM涨停并创历史新高,神州细胞、汇宇制药等涨超15%。

消息面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7月3日消息,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有关举措。该举措涵盖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等十方面的内容,以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光大证券认为,预计国家药监局相关支持性政策的落地有望推动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AI+医疗等领域快速发展,研发储备强、品牌认知度高的细分领域龙头有望受益。建议关注在产品竞争力方面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有望成为下一批领军者,部分企业也会有取得海外收入的机会。
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