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个好地方”,为扬州在新的起点上接续奋斗提供了方向指引。从2024“实干争先年”到2025“冲刺决胜年”,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三个名城”建设,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赋能产业兴旺,以全面保护挖掘历史人文底蕴促进文旅共兴,以高效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实现绿色宜居,聚力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为经济大省江苏挑大梁多作贡献。
产业科创名城加速攀高
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产业发展是根本,科技创新是活水。2024年,扬州工业开票销售跨过9000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高于省均……目前正全力冲刺工业开票过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两个万亿”目标,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融共舞”,扬州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的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科技例会等议事协调机制,实施全国首部地方产业科创促进条例、打造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行动方案,鼓励推动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建设域外创新中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放大创新生态“好”的优势。
围绕“61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扬州锚定“一产业集群一科创平台”“一龙头企业一科研机构”,以高能级平台载体引领创新策源,推动省级以上园区与高校共建科创载体,争取布局更多省级实验室;揭牌设立市域科创中心,为科技项目招引、骨干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提供配套支持;协同域外创新中心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互动交流,落地更多产业化项目,实现资源整合聚变。
如果城市产业版图不断提升,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高效聚合的结果,那么营商环境则是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扬州连续12年出台服务企业“2号文件”,健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无证明大厅”等为企服务机制,推进“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品牌建设,2024年营商环境考核居全省第一。
文化旅游名城古今辉映
依托“运河原点”区位优势,2500多年建城史为扬州积淀了丰厚文化遗存。扬州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编制《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以及八项专题行动方案,让千年运河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在扬州市中心,始建于明代的文昌阁重檐攒尖,仍是城市地标;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历史城区保护完整,拥有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瓜洲古渡、运河三湾等“运河十二景”串珠成链,形成城市璀璨文化带;园林修造、古琴制作、雕版印刷等传统非遗活跃在街巷间,连接着古今和未来……
在传承保护中赓续文脉,在活化利用中彰显价值。扬州还促进“文化IP+科技+百业”一体化发展,多维度释放文化遗产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既有古城古韵、又有新貌新颜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以科技创新解码历史风华,扬州布局沉浸式博物馆、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文旅新场景,“唐朝诡事录·西行”VR演艺、《运河密城》实景剧场等文旅新业态接连上新;以百业融合激发文化活力,推出“跟着赛事游扬州”“跟着美食游扬州”等精品线路,创新打造“我要上‘村晚’‘艺’起下扬州”等特色品牌,推动文旅业态出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扬州也被誉为老城叠新城的典范城市,先后荣获“十大旅游向往之城”、“2024年度文旅新势力”、“美好文化”城市等荣誉,2024年累计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1000多场,接待游客1.19亿人次,同比增长近两成。
生态宜居名城诗意盎然
诗人黄慎曾写下“人生只爱扬州住”,反映了古时城中百姓生活的繁庶。如今的扬州,正全力护佑“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意画卷,系统推进更具颜值、更加精致、更有品质的生态宜居名城建设。
翻开扬州地图,其水域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三成,拥有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众多湖泊资源。扬州制定“一湖一策”工作方案,加强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湖泊保护、生态廊道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目前,三大湖泊沿岸3公里范围内成功实施“三退三还”,先后建成十大生态中心,自然湿地保护率高达71.5%。
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始终是扬州不变的城市底色。“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城市公园随处可见,1平方公里的三湾湿地公园,水陆交融、锦绣壮丽;数百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闹中取静、小巧精致,折射出一城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
生态宜居不止于“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扬州连续24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加强“老青小”全生命周期民生保障。关爱儿童,扬州在城市重要区域改造出18条儿童友好街区,全社会普及适儿化环境;吸引青年,出台“人才新政15条”“青年人才20条”等,提供一揽子安居乐业服务;安顿老人,建成235个颐养社区,在家门口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服务。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2025年扬州定下“冲刺决胜年”的目标,以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十五五”期间晋升“万亿之城”。(殷晴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