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东与术中唤醒的患者进行互动,测试植入电极后症状的改善程度。
6月26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传来一阵歌声,唱歌的是32岁的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嘉宝(化名),她正接受深圳首例蓝牙可感知、磁共振兼容的新型脑起搏器植入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帮助她改善运动迟缓、服药后异动等症状。
别小看这两个前缀,该院功能神经科主任蔡晓东表示,“蓝牙可感知”代表植入的脑起搏器不仅可以发出信号刺激颅内核团释放多巴胺,更能发出信号,让医生或科研人员获取到脑部的电生理数据,知道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大脑在“想什么”“怎么想”。磁共振兼容,指的是脑起搏器在开机状态下,患者就能进行磁共振扫描检查。
这不仅对医生纠正患者病症、调整仪器参数,进行个性化治疗非常有意义,更重要的是科研意义,帮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0岁以下患者占10%
帕金森病是目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了,所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信号没有办法很好地传递给身体,从而出现运动迟缓、震颤等症状。目前,帕金森病还不能完全治愈,但手术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症状,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和体育锻炼,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生活。
尽管,帕金森病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属于“老人病”,患者大多集中在50至65岁。但近年,40岁以下患者也越来越多,占患病总人数10%。
究其原因,除了遗传、化学药品、污染等,还和长期精神紧张、经常饮酒、喜欢吃油炸食品、体力活动少有关。
嘉宝和她的丈夫阿乐(化名)都是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一个“抗帕”5年,另一个“抗帕”12年。患病后,两个人的表现不大一样。阿乐越来越内向封闭,除了上班,其余时间都在家“躺平”;而原本外向活泼的嘉宝,逐渐接受患病事实后,仍勇敢走出家门,在线上直播,画画、弹琴、唱歌、开甜品店……爱好一个没落下。
去年,通过朋友介绍,两个同病相怜的年轻人认识后走到了一起。
2019年,阿乐在深圳二院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手术。 术后,他的运动能力基本恢复,还找到了一份在社区残联的工作。嘉宝一直向往通过手术改善症状,却又很犹豫。
“很多‘帕友’认为安装了脑起搏器,就会变成‘机器人’,也很担心手术中会发生意外。”阿乐妈妈说,自己从儿子得病起便加入很多帕友群,发现大家对这个手术认知并不足。
脑起搏器手术已纳入医保
早在2011年,蔡晓东已开始在深圳率先开展此类手术,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多学科整合而成的功能神经科,科室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电生理、心理评估和护理等人员,共同为患者护航。截至目前,该科室应用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帮助了500多位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患者。
在深圳,脑深部电刺激术2014年已纳入医保目录,报销比例高达90%。阿乐妈妈说,手术给了阿乐新生的机会,现在也希望嘉宝术后能够获得新生。
今年6月,在市卫健委支持下,深圳二院“脑机接口临床评估与转化中心暨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揭牌成立, 嘉宝成为首批入住患者。
术中运用“三张王牌”
这次,嘉宝要安装的脑起搏器是由清华大学与品驰医疗共同研发的蓝牙可感知、磁共振兼容的新型脑起搏器。 2022年起,深圳二院便与国内5家神经科学界“巨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联合参加“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专项,“这次手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临床应用验证”。
手术当日,蔡晓东与嘉宝的主管医生、功能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张豆豆一起上台。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医生选择了嘉宝的双侧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点。术中,需要在全麻状态下将她唤醒,然后测试植入电极后症状的改善程度,被唤醒的嘉宝还为医生唱起了自己的“饮歌”——《半斤八两》,吐字清晰、节奏准确。
这台脑机接口手术,运用了机器人、术中O臂和AO脑深部电信号记录仪“三张王牌”,机器人能够增加手术的精准性;O臂,作为一种三维成像设备,就像环形“拱门”,术中就能实时成像,了解电极植入的位置与深度对不对;而脑深部电信号记录仪,可以在术中实时记录脑深部核团的电信号,指导医生植入电极。
一个月后,嘉宝将会再次入院,功能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刘佳丽会按原计划开启她体内脑起搏器的电源,对触点和刺激参数进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