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多地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部署工作。
例如,7月5日,“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显示,重庆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出台的《重庆市支持科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提出,“在全国各地立项备案的影视项目,委托在渝企业为其提供虚拟拍摄、图像处理、剪辑配音、电脑特效等数字内容技术服务并产生费用达到200万元及以上的,经审核后凭合法有效凭证给予第一出品单位15%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地出台的新政策举措有助于加速数字文化资源的规模化和集成化进程,利好文化消费新场景的不断解锁,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从本轮举措来看,不少地方将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力点放在企业上。例如,有的地方促成了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项目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加速向产业应用转化;有的地方表示将对符合条件的影视高科技研发和生产企业给予高额补贴;有的地方则成立科技项目,鼓励文化企业向人工智能、高清显示、文旅资源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攻关。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表示,企业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者、内容生产者、市场开拓者。地方相关部门通过多元化举措支持数字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将加快培育出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进一步带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的改造升级。
数字文化产业是激发我国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领域,也是重塑全球文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要抓手。该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产业形态,涵盖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游戏电竞等多个细分赛道。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2022年5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提出“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园区发展,加快布局文化科技创新平台”等。一系列政策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成长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约为48684亿元;预计2024年至2029年数字文化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2029年将达到97464亿元。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微短剧强势“出海”、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等特征,同时也面临一些短板,如技术应用碎片化、产业集聚效应弱、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补齐数字文化产业短板,需建立并完善“政策引导、平台赋能、龙头企业引领、协会服务”的联合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多文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引导企业积极拥抱云服务、大数据技术,鼓励企业主动开展智能化改造。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大数字版权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