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养老金融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要求,各金融机构要聚焦不同老龄群体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支持备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
随着老年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银行做好适老化金融服务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笔者认为,强化养老金融服务,需要银行从设施建设、服务优化、产品创新、数字适老化改造以及金融知识普及等方面发力,让老年群体能够平等、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在金融服务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享金融发展成果。
硬件设施方面,银行网点应全面推进适老化改造。许多老年人行动不便,无障碍坡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点内,银行需设置“等候专区”“服务专区”“弹性窗口”或“爱心专座”,并配备老花镜、放大镜、医药箱、轮椅等便捷服务设施,提升老年人办理业务时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在养老金领取等业务集中办理时段,调增柜台数量和服务人员配备,能有效减少老年人的等待时间。
在服务方式上,银行要充分考虑老年客户的特殊性。一方面,要积极开发简单、灵活、易于理解的专属金融产品,以满足老年客户多元化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对于行动不便、书写有困难、视听存在障碍的老年客户,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优质便利服务,对不能到现场办理业务并提出上门诉求的,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派专人上门服务,并做好录音录像和客户资料留存。
此外,银行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应兼顾老年人需求。开发应用“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手机App、智能终端及门户网站,简化操作流程,放大字体,增加语音提示等功能,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同时,为愿意尝试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客户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他们融入智慧社会,并且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等环节的操作,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的安全性。
银行还应积极参与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尤其是加强针对老年人的宣传。深入街道、社区、养老院等老年人活动高频场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解金融知识,帮助老年客户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重点宣传防范涉老“金融诈骗”、个人支付敏感信息保护等知识,曝光典型违规案例,强化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协助老年人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