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优势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使命任务,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新时代,我国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制造业在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先进材料和基础工艺等方面还存在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一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发展主动权。二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提质增效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它通过数据驱动、智能连接和柔性自动化,全方位赋能制造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控险、敏捷响应、创新增值和绿色发展。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将在效率、质量、创新和可持续性方面获得显著优势,重塑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数字化转型可以重塑制造业,它不仅仅是引入新技术,更是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产品服务、决策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一是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发展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三是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以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可持续制造体系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因此,构建可持续制造体系,一要推广绿色制造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二要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三要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引导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四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有效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管理创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产业竞争已进入“管理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复合竞赛阶段。如OpenAI通过“扁平科研社区+耐心资本”模式,仅用5年实现GPT技术代际跨越,印证了二者协同的乘数效应。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企业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环境。例如,精益管理、敏捷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运营效率。此外,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组织变革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制造业企业建立更加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架构,以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例如,一些领先的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采用项目制、矩阵式等新型组织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此外,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建立,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协同创新。
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力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包括技术研发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要引进高端人才,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国创新创业,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更优发展环境
深化改革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当代对话。需在新型举国体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数字经济治理等关键领域突破,使改革精准对接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制度需求,形成“制度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螺旋上升通道。这既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战略选择,更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一要加强制度创新,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健全产业标准体系等措施,可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专利保护制度可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产业标准体系可以规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三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我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四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效率提升,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应用场景和需求拉动。两者的协同发展将推动制造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路径,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重要方向,以管理创新为关键要素,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高金智库)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