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5 22:51:30 股吧网页版
新质生产力呼唤金融“新解法”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朱紫云

  文朱紫云

  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呈现多点突破态势,科技创新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的内涵和底层逻辑。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传统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激励功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构建高效赋能机制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信贷、债券、股权、创投、保险与担保等多元渠道协同发力,但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仍存在适配断层。一方面,传统信贷的抵押文化和风险厌恶与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存在结构性错配。传统金融依赖固定资产抵押和短期财务数据,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价值集中于专利、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现有评估模型尚不能充分反映技术突破潜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短期逐利倾向与核心技术攻关的长周期要求存在落差。硬科技研发需“十年磨一剑”,但创投基金普遍设置5—7年退出期限,加之保险、年金等长期资本参与度不足,导致大量技术成果在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转化阶段面临支持不足的挑战。

  金融体系亟须激发创新动能,突破传统壁垒,为科技突破提供关键燃料。当前,金融机构应突破传统思维与工具束缚,大力发展适配科技创新规律的“耐心资本”和“智慧资本”。例如,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科创企业“技术流”专属信用评价体系、探索数据资产定价与交易机制等,让专利、数据等“软实力”真正转化为可评估、可抵押、可流通的金融资本。以金融创新匹配科技创新,金融才能有效疏通资金流向源头创新的“最先一公里”,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金融资源配置应贯通产业血脉,构建资本枢纽,铺就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精准、高效、动态的资本配置机制,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投融资体系。一方面,要引导保险、社保、年金等长期资金更多投向早期硬科技领域,容忍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另一方面,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定位与功能,畅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通过精准匹配不同阶段、不同风险偏好资本的需求,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适配融资通道,确保金融资源始终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痛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保驾护航。

  金融服务重在筑牢产业根基,催化发展动能,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将“活水”精准滴灌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沃土,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这要求金融机构深度融入科创生态圈,深入产业前沿,提升对技术路线、市场前景的研判能力,实现“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动态监测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为新质生产力的稳健成长构建“安全网”。当金融机构深度嵌入创新链条,成为技术转化的“共同创业者”而非单纯资金提供者,才能真正催化产业质变,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在新质生产力变革的浪潮中,金融不仅是坚定的支持者,更应成为深度的参与者与关键的赋能者。当金融精准响应技术演进与产业跃升的节奏,助力形成畅通高效的“科技—产业—金融”价值闭环,方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内生动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