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天基金平台掀起一股基金经理“晒实盘”风潮。包括鑫元基金刘俊文、上银基金陈博、海富通基金纪君凯、永赢基金任桀等一批基金经理纷纷公开个人基金组合持仓,实盘金额从几十万元至百万元不等。
据记者观察,这些组合多聚焦自身管理的产品,部分短期收益率亮眼——永赢基金任桀重仓科技基金的组合成立不足两月收益率已超55%,上银基金陈博的“左手红利右手科技”组合收益率超6%。有业内人士指出:“实盘相当于变相自购,通过社交媒体缩短了基金经理与持有人的心理距离,利益绑定效应显著。”
自曝百万元持仓,做砸了就喝西北风
所谓“实盘展示”,即基金经理通过平台公开个人管理的基金组合持仓,动态披露调仓记录与收益情况,具体操作细节的透明化成为本次实盘展示的核心特征。例如,永赢基金任桀今年6月创建的“永赢科技智选定投”组合,超20万元实盘资产全部重仓于其管理的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C基金。截至7月4日,该组合在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实现55.63%的收益率,期间任桀分别在6月23日与7月1日进行两次加仓操作,表明其对科技板块的持续看好和加码。
上银基金陈博则采取双基金配置策略,15万元资产按7:3比例分配于其管理的两只产品:上银未来生活灵活配置混合占70%,上银鑫达灵活配置混合占30%,该“左手红利右手科技”组合自5月成立以来获得6.54%的回报。
值得关注的是,鑫元基金刘俊文以近120万元重仓自管产品,其4月设立的“防守反击赢”组合全仓持有鑫元价值精选混合A,虽目前收益率为-0.89%,但6月6日仍追加30万元投资,展现出对产品的坚定信心。
“如果你要问我为啥陆陆续续买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五个字:有信心赚钱。”刘俊文表示,作为基金经理,给自己赚零花钱的最好方法除了拿工资之外就是投资,而自己买自己的产品知根知底,同时也能不断提醒自己:“刘俊文你还有不少钱在里面,做砸了就只能喝西北风了。”在刘俊文看来,这样的操作将他和大家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作为掌舵人,不管是为了大家还是为了他自己,他都会很认真地做好产品收益,创造出一定的赚钱效应。
31次定投操作!121万元实盘全记录
在天天基金平台掀起实盘展示风潮之前,蚂蚁理财社区早已成为基金经理实盘的试验场。记者回溯发现,自2023年起,国泰基金梁杏、德邦基金雷涛、易方达成曦等一批基金经理率先在蚂蚁平台公开个人实盘操作,成为首批“吃螃蟹者”。
国泰基金梁杏的121万元的组合操作,堪称“ETF组合教科书”。其持仓覆盖半导体芯片、上证综指、游戏、科创板100等9只ETF联接基金,所有标的均保持正收益。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梁杏高频的定投操作策略——仅2025年6月就产生31次买入记录,每次买入数额550—1100元不等。
德邦基金雷涛则以140万元实盘规模展现主题投资信仰,超过90%仓位集中于其管理的半导体主题基金,近20%的累计收益印证着对细分领域的深耕能力。易方达成曦19万元实盘资金全部投入科创50指数联接基金,16%的收益率背后是对成长风格指数的看好。
中小规模实盘同样呈现差异化实践,中邮基金王高12万元配置中证500增强基金取得6%稳健收益;天弘基金郭相博82万元实盘全额投入自管医药主题基金,持续跟踪创新药临床进展;而永赢基金张璐用43万元重仓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C、永赢高端装备智选混合C两只产品的实盘收益已超60%,高景气赛道捕捉能力得到直观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国金基金姚加红以370万元实盘规模占据平台首位,聚焦自家两只量化产品累计盈利超83万元。
基金圈“新内卷战场”
实盘展示正演变为基金行业的“新内卷战场”。从蚂蚁到天天基金,平台力推基金经理入驻,催生内容生产压力。一位基金电商业务负责人透露:“实盘需持续输出调仓动态、市场观点,涉及合规审核、内容运营等多部门协同,工作量不亚于管理一只新产品。”
深层的变化在于行业信任机制的重构。业内人士指出,实盘金额虽远不及基金公司自购规模,但“个人零花钱”式的投入更具情感穿透力,让投资者直观感受“共同进退”的决心。这种个人资产与产品深度绑定的行为,将基金经理从管理费受益方转变为净值波动的直接承担者。
永赢基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为了和持有人真正站在一起,旗下基金经理通过“定投”的方式自购,通过实盘内容来分享投资体验,用行动传递对板块的信心。在坚持定投计划、定期分享观点的过程中,永赢基金也能感受到,持有人不仅对基金产品更加了解,也对市场、板块的长期逻辑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持有人在面对短期波动时能多一份从容,从而帮助提升持有体验。
记者观察到,相较于千万级公司自购公告,实盘或许更能触动普通投资者的心弦。正如一位基民在社区留言:“敢晒实盘的经理,至少证明他不是在拿我们的钱练手”。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公募基金人士并不倾向于通过基金经理实盘方式吸引投资者。基金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基金经理实盘对于“基民”有一定指导和产品推广作用,但在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方面可能会产生合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