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爆,超40家公司登陆港股,大型IPO项目不断涌现,融资总规模已超千亿港元。在此背景下,港股IPO市场的基石投资者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攀升,已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相关数据发现,在2025年港股IPO市场中,地方国资在港股IPO基石投资者中“露脸”越来越多,同时一些知名外资、产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类型资金也在积极抢滩港股IPO基石投资。这也表明,越来越多长线资金正在不断回归港股市场,借此分享中国资产的上市和成长盛宴。
基石投资者参与数量飙升
作为港股的一个鲜明特点,新股在IPO时通常都会引入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者主要是大型、知名投资机构和产业基金等,他们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新股,且在上市后锁定6到12个月,基石投资者也用这一方式表达他们对企业基本面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肯定,相当于对企业质量的“背书”。
2025年上半年,各类资金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的热情显著提升,甚至出现单一公司背后超过20家基石投资者的盛况。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共有43家公司上市,其中出现了189家基石投资者,平均每家公司有4.39家基石投资者;而去年同期有30家公司上市,其中出现了41家基石投资者,平均每家公司仅有约1.37家基石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各路资金积极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与港股整体的热烈市场氛围密不可分。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涨幅达到20%,恒生科技指数一季度涨幅一度超过40%;而在新股市场,打新赚钱效应同样不断显现,这也吸引了一大批资金参与基石投资。
对于一些刚上市的新股而言,更多、更有质量的基石投资者也为新股的上市表现提供了更多“保证”。越是“大牌”的基石投资者,对新股的“背书”能力就越强。同时,新股的基石投资者中除了一些内地大型机构,若有其他海外知名机构的进入,还会有更多“加分”。
证券时报记者整理相关数据发现,2025年以来,有大量基石投资者参与的港股新股上市表现会更为亮丽。比如映恩生物-B,上市首日涨幅高达116.70%,其背后的基石投资者多达15家。基石投资者的背景极为广泛,涵盖国际知名药企(如BioNTech)、专业医药基金(如礼来亚洲基金)、内地头部公募(如富国、易方达、汇添富)及地方国资(如苏州苏创),体现了资本市场的多元化认可。
地方国资频频现身
在这一轮基石投资者抢滩港股IPO的热潮中,地方国资更是频频现身,也成为当前港股IPO基石投资的主力之一。而参与投资这些港股新股的一般都是公司总部所在地或有重大项目落地的地方政府相关资金。
如海天味业上市时的基石投资者佛山发展有限公司,其实控人为佛山市国资委。而在今年4月港股上市的正力新能,其背后的地方国资力量更为明显,作为一家总部在江苏常熟的公司,其引入的3家基石投资者分别是常熟市东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江苏苏州高端装备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江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合伙),其背后都是当地国资。
对此,华南一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地方国资平台做港股IPO公司的基石投资者会有一些优势:第一,国资平台本身就和这些企业有过很多接触,或者说企业本身就在当地有所布局,相较于港股市场上的外资和其他财务性投资人来说,国资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和把握更深入,审核流程也更短。第二,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在当地的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比较重要,在当地的发展也比较依赖于当地政府,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国资来做基石投资者。第三,从发行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这些有国资做基石投资者的企业更多是硬科技企业,这一方面符合国家大的产业战略,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尚处发展期,自我造血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因此,由地方政府做基石投资者,会大大增加他们发行成功的概率。
榆煤基金总经理秦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出资平台在港股IPO中担任基石投资者的现象愈发普遍。其投资行为并非以单纯追求财务收益为首要目标,更多是为了落实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满足国资股东的相关诉求。从投资策略来看,鉴于国资基金直接投资一级市场面临退出周期较长的现实情况,它们正积极参与流动性更优的战略配售、定向增发等投资领域。
知名外资机构参与度提升
除了地方国资频频现身之外,一些知名产业资本和外资的出手频率同样不断升高。2024年上半年,在一些港股IPO的基石投资者中,知名外资和大型机构的身影并不多见,而在2025年上半年,这些机构的现身频率明显提升。
首先是在产业资本方面,不少港股新股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中都有自身上下游公司的身影。药捷安康-B的基石投资者中,既有业务合作伙伴康方生物,也有前五大供应商之一的合肥科颖医药;沪上阿姨的基石投资者华宝股份是公司的爆爆珠供应商。
对此,华南一产业资本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产业集团来说,做港股上市公司的基石投资人主要有两方面诉求:一是纯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想赚取财务回报。二是追求战略协同。一般产业集团选择入股的公司,多为与自身有较强业务联系的企业,双方可能属于产业上下游关系或是有其他合作。产业资本通过成为基石投资者,可加强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补,推动产业整合与发展。
而外资方面选择的通常是一些大型IPO项目,并且是扎堆出现。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基石投资者中的Mirae Securities为于韩国注册成立的最大型投资银行之一,科威特投资局则是科威特政府的国有主权财富基金,同时还包括数家来自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的知名外资机构;在恒瑞医药的基石投资者中,则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全球另类投资管理公司Oaktree等。
对此,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外资正在回流香港市场,在IPO市场中,外资特别青睐内地的一些科技、医药、新消费公司,也愿意下重注投入到这些公司,分享他们的成长红利。”
此外,在近期的2025陆家嘴论坛上,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就坦言,近期港股IPO市场呈现活跃态势,甚至出现H股溢价现象,这主要源于全球投资者对中概股态度的转变——从三年前的避之不及到现在的争相认购。在此背景下,港股市场充分发挥其国际化优势,吸引了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多元化投资者参与打新和招股。
陈翊庭还指出,当前外资配置中国股票、债券的比例仍处于低位,未来增长空间巨大。随着全球投资者开始重新平衡投资组合,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正显著提升,特别是在美元资产安全性受质疑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明显升温。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资产不断回暖的背景下,预计会有更多外资等长线资金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