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金融学会主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湖州召开。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汇聚各方力量,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一是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四是继续支持和指导绿色金融区域改革创新工作,支持浙江湖州能力建设基地等宝贵探索。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湖州召开主办方供图)
“湖州经验”
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率先实践地,其绿色金融改革探索具有典型意义。
陆磊表示,浙江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在立法实践、标准探索、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激励、产品创新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以“湖州经验”为代表的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相当一部分成功实践传播和复制到我国多个地方,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2015年12月,湖州成为国内首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城市。如今,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已走过十年。自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市绿色信贷年均增长41%,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超33%,高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雁云指出,多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2211”金融现代化系统推进工程,尤其是以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在绿色金融地方立法、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江方案和浙江经验,有力促进了绿色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良性互动。
面向未来,浙江对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满信心与决心。张雁云表示,下一步,浙江将坚持深化改革,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奋力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示范窗口;把准关键处、着力点,全力打造绿色金融发展的硬核成果;持续聚合力、强保障,积极营造发展绿色金融的一流生态,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美丽浙江、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打造湖州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推进绿色金融综合创新中心、宣教培训中心和交流合作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国内影响力和认可度。希望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一如既往给予浙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银行转型规划包括降低碳排放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机构的推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怀清表示,今年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10年来,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绿金委在绿色金融理念传播、支持政策落地、产品服务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湖州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试点工作,深度参与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中国金融学会将一如既往地为绿金委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学术研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提供支持和创造条件。
聚焦转型金融这一领域,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题为《转型金融的国内外进展与前景》的主旨演讲中表示,转型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远大于纯绿产业。在政策、标准和能力到位之后,转型金融业务有望呈爆发式增长。政策支持方面,国际上,《G20转型金融框架》包括了五大支柱、 二十二条原则。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编制了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我国已有多地出台了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其中湖州启动了一批转型项目,并提供了激励政策、转型规划模板和“碳账户”等服务。
马骏进一步表示,银行的转型规划包括该机构在短(如五年)、中(如十年)、长期(2060年前)内降低其碳排放(包括自身运营碳排放和投融资碳排放)的路径、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转型规划之后,银行需要通过采取三大举措来落实:一是为客户提供绿色与转型融资,推动高碳客户减碳;二是降低对不可转型客户的贷款敞口;三是提高对低碳客户的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