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叠加政策利好频现,当前科技创新债券(简称“科创债”)成为了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支持科创政策导向积极,身处“低利率环境+企业融资需求逐步修复”的大环境中,未来科创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望不断拓展,负债端稳定的机构可在市场调整过程中逐步挖掘优质主体的机会。
市场规模快速扩容
科创债是创投市场的“新活水”,起源于2015年,经历了萌芽期和试点深化期,2025年政策升级,引入金融机构和风险共担机制,吸引了大量资金。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科创债的历年发行规模为166.6亿元、2685.1亿元、7700.0亿元和12178.9亿元;在2022年推出科创票据后,科创债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科创债在公司债市场中的占比亦持续攀升,由0.95%逐年增长至15.5%。
此外,自5月份科创债相关政策落地以来,截至7月3日,全市场已发行419只科创债,规模超过6200亿元。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科创债的发行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集中特征。北京市以19%左右的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凸显出了其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集聚优势;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等东部及中部经济大省(市)紧随其后。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整体发行规模相对有限,科技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协同性差异较大。
在业内专家看来,前述梯度分布格局,既体现了债券市场对成熟科创产业集群的偏好,也揭示了中西部地区仍需通过优化融资生态提升科技金融适配度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就发行主体来看,新发科创债主体仍以国央企为主(资质较好),与存量科创债较为一致。其中,国央企科创债的存续规模占比约为94%,评级为AAA的占比达88%。
机构建议择优布局
毋庸置疑,科创债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渠道。
记者也注意到,自今年5月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推出以来,科创债市场的关注度和投资热情持续处于高位。
来自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研究观点认为,后续可从两个角度把握科创债的投资机会。
首先,是挖掘一级市场的投资机会,但对于发行时低估值程度较高的个券应保持相对谨慎。具体而言,一是可关注金融机构等首次发债主体,该类产品未来或存在一定的估值压缩空间;二是关注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可能发行的科创债,因为其市场认可度和关注度一般较高;三是关注具备风险分担机制的科创债,建议适当拉长久期。
其次,于存量市场方面,建议关注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等板块内品种。上述品种具备利差空间且抗跌性更好,各机构可结合行业基本面变化、主体资质与流动性情况综合评判后参与。
华福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则建议,后续可重点考虑以下三类主体发行的科创债。
其一,是已经发行或将要发行“科创债”的城投平台、产投平台。因其所在区域可能是“经济大市”,也可能是该地级市发展科创的重点区域,区域内或拥有较强的产业实力与科技创新潜力。
其二,是省级或地市级的股权投资型国企,以及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区县级股权投资型国企。该类主体通过发行科创债而筹集资金,并致力于投向区域重点产业链、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承接转移、科技创新孵化等,从而达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帮助,因此这类地方股权投资型国企的投资实力与科技创新潜力也值得密切关注。
其三,是经济大省、经济大市的地方产业型国企(不同于地方城投平台或产投平台),或者对地方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方民营企业——其本身就具有较长时间的产业运营能力,且可能是某些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如果涉及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硬科技等科创领域,那就更能体现其科创属性价值,这类企业发行的科创债,在评估发行主体的长期信用资质之后,也可以适当参与。
关注科创债ETF
那么,普通投资者能否把握科创发展的红利?如何才能上车?
“科创债ETF就是不错的选择,其不仅具有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分散风险等优势,还可以一键布局沪深交易所高等级科创债。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一位券商交易员告诉记者,“科创债ETF的核心特点在于‘AAA评级+T+0交易’。AAA评级意味着标的债券违约概率较低,票息收益稳定;T+0交易机制则打破了传统债券‘持有到期’的限制,让投资者可以灵活应对利率波动,不再受制于传统债券的流动性限制,提升了资金利用率。此外,指数化投资分散了个券风险,成分券公开透明,又避免了单一公司‘暴雷’可能带来的冲击。”
徐亮表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科创债ETF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分散风险、优化收益、增强组合稳定性的资产配置机会,其兼具“底仓配置”与“增强收益”双重属性。具体来说,科创债ETF的底层资产多为高信用资质个券,整体信用风险可控,再加上利好政策持续落地、监管表态支持,能享受科创政策与市场扩容带来的红利,适合作为稳健型组合的底仓配置;同时,科创债ETF具有长期配置价值,科创债的发行主体多处于技术突破期,一旦研发成果商业化,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将直接传导至债券价值,从而带动ETF净值增长,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日,全市场共有11只信用债ETF,净值规模2221.6亿元,共计跟踪5只信用债相关指数;同时,6月18日首批申报的10只科创债ETF已于7月初获批,共计跟踪3只科创债相关指数。
另据记者了解,5月以来科创债指数成分券和基准做市信用债指数成分券的收益率下行幅度皆在18BP上下,相比非成分券的公司债(14BP左右)多下行了4BP左右。
无疑,作为“保守派”的科技红利门票,因科创债ETF在风险收益比上具有明显优势,则当下短期交易者可利用T+0机制捕捉利差机会,而长期投资者可享受稳定的票息收益。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随着科创债ETF的上市扩容,未来各市场参与方依旧需要关注前期抢配行情过热可能带来的估值波动风险。”申万宏源债券首席分析师黄伟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