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托业转型迈进“深水期”,“如何切实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核心议题被再次提上日程。
7月3日,由中国信托业协会指导、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年中国信托业消费者教育活动”在沪举办。
中国信托业协会党委委员、专职副会长闫建东在活动中表示,近年来,信托业协会正通过四方面深化消保实践: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引导信托公司建立健全消保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二是加大信托普及力度,鼓励信托公司进社区进校园,营造“学信托、懂信托、用信托”的良好氛围,引导消费者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正确市场理念。
三是提升公司受托服务能力,引领信托公司践行受托人职责。
四是完善纠纷处理机制,持续督促信托公司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优化纠纷预防与化解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本着“纠纷不拖延、矛盾不升级、风险不扩散”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争议纠纷,积极防范公司合规风险和收益风险,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诉调对接机制。
记者注意到,上海信托目前管理规模超1.2万亿,较2024年末的9568亿增长约25%。2024年实现营收31.40亿元,净利润9.57亿元。
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在活动上表示,2015年至今,十年来上海信托已累计兑付客户本金4.3万亿元、收益超2900亿元。上海信托率行业之先,提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循环驱动”的展业策略,始终坚持将风险控制前置,在信托行业调整期实现资产质量行业领先。
他直言,“我们在产品设计上,从三个维度展开投资者权益保护:一是展业规划,如果某类业务短期挣钱、但未来发生风险,有可能需要耗用极大的成本,我们会非常慎重,决定不做这个业务。宁可牺牲业务机会也不盲目扩张。二是评审决策,也就是敲定做与不做某个项目,我们做项目评审时第一还款来源和抵质押物的要求特别严,一旦出现潜在风险,可以迅速调动各种资源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业务容量,也就是决定产品规模多大、以公司能获取资金的性质和规模去决定业务容量。”
“以上三点,我总结为‘以销定产’的展业模式,这是与券商、基金都不同的模式,我们把风险控制前置,走出了一条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稳健发展道路”,陈兵称,这些年上海信托瞄准民生需求痛点,把信托制度转化为普惠服务动能,坚持走信托普惠化道路,在居民养老、社会治理、公益慈善等领域持续输出制度型的解决方案。市场首批家庭服务信托、全国首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首单临床转化知识产权信托、上海市首单养老场景的服务信托、上海首单月付资金受托服务信托等众多首单产品,近年来已在上海信托密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