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经济格局经历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加速推进,制造业生机蓬勃。
当时,远在美国的庄子雄,敏锐地捕捉到改革开放的机遇,毅然决定回到中国内地创业。凭借对电子科技的深厚积累和对市场趋势的独到洞察,庄子雄将目光锁定在当时方兴未艾的电子制造业,1995年在东莞创办了保力集团。
选择广东作为创业的起点,对庄子雄而言,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优势、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香港企业北上投资设厂。香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渠道,与广东的生产制造能力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共同推动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1979年到1996年内地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60%来自香港,在广东省这个比例高达80%。港商制造业在珠三角直接投资多时达40多万家企业。
庄子雄回忆道,保力集团成立之初将部分研发工作放在香港,而生产环节则选择在广东。庄子雄表示,他当时来到内地创业,主要是看到了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
创业初期,庄子雄也经历过诸多困难。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通信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亦不太发达。但他坦言,这些客观因素并未削弱港商在广东发展的热情,因为“机会远大于挑战”。与此同时,内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所展现出的勤奋、好学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更令他印象深刻。
转型升级开新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东的产业发展也迈入了新的阶段。
早期广东的制造业以加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生产模式较为粗放。2008年,广东审时度势,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高附加值产业。
2008年5月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紧凑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产业转移园为主要载体,形成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培育一批新的产业集群。
庄子雄坦言,在当时,许多港商并不能理解这一决定,他们认为现有订单充足,并不需要改变。“但事实证明,广东当时的选择具有前瞻性。想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
为响应政策的号召,2008年开始,保力集团改变原来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自动化升级。在短短两年内,生产线所需的劳动力锐减至原有的一半,而产值却实现了翻番。
为加快推动港资企业转型升级,当时,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以促进企业发展。2009年,广东省推出《广东省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一次性安排10亿元,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2013年,保力集团进行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传统的OEM(代工生产)/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开始大量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庄子雄表示。
时至今日,保力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研究开发、制造、市场推广、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的电子产品供货商。目前,保力集团在储能技术,汽车电源系统及控制系统等领域拥有30多项国际专利。
粤港并船出海
“上世纪香港和广东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合作,香港提供技术和订单,而广东负责生产。而随着广东生产制造和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升,香港和广东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庄子雄指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庄子雄认为,香港在高端研发以及国际市场推广方面有较大的优势,香港应以此为支点,与广东携手发展,并船出海。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为广东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融资帮助。
除了是保力集团创始人,庄子雄还担任香港工业总会主席,致力于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创科交流合作。为促进粤港创科合作落地发展,2023年,保力集团在东莞松山湖建设的保力创科园正式启用。
庄子雄指出,香港的研发成果可依托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产业化。保力创科园将致力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创科协作,集团凭借国际市场资源及产品技术运营经验为初创企业提供赋能,同时借由合作持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捕捉改革开放机遇
《21世纪》:20世纪90年代初,你选择从海外回到中国内地创业的原因是什么?
庄子雄: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创业期间就观察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如火如荼。我当时就判断,立足香港,开拓内地,大有可为。
事实上,当时大量港商选择在珠三角发展,主要是由于广东与香港的地理位置相近,同时可以提供低价的土地、充足的劳动力。因此,香港企业选择将技术、管理和市场引入广东,共同推动产业壮大。
初期,我们在香港设立公司进行研发,同时在广东设立加工厂进行生产。然而,由于生产加工需要涉及众多新技术和特殊设备而加工厂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因此约一年后,我们决定在广东设立自己的研究和工程机构,来打造自己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以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
《21世纪》:在广东创业初期,你遇到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
庄子雄:当时在广东创业当然是有不少困难的,比如通信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然而,这些并未浇灭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港商在广东的发展热情,我们认为在内地发展是有很多机遇的。同时,内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线的人员敬业的态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香港和广东两地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配合。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你从改革开放的最初期开始一直在广东发展,你如何评价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成就?
庄子雄:广东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最初的发展中,广东有效地利用了香港等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随后,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广东把握全球化潮流新机遇,推动其商业模式与全球化进程紧密融合,产业、技术和管理制度全面与国际接轨,取得巨大发展成果。
2008年,广东省提出转型升级的战略。当时,大部分厂商在代工生产领域的经营状况良好,订单充足。他们认为转型升级并无必要且极具挑战。但事实证明,此政策极具前瞻性。在国际竞争中,只有以前瞻性的投资眼光,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技术更新迭代,方能胜出。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界逐渐认识到,像过去一样长期依赖大量劳动力实现生产指标的路径已经行不通了。我们要通过自动化生产替代大量劳动力,进而助推产业转型和生态圈建设。历经多年发展,广东完成产业突破,太阳能、储能、电动车、通信等领域已跃居全球前列。
粤港合作新模式
《21世纪》:香港与广东“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庄子雄:香港与广东的合作模式已发生显著且积极的变化。过去“前店后厂”的模式中,香港主要提供技术、管理和订单。而广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研发能力以及生产水平都有较大提升。因此,两地合作转变为“并船出海”。香港可以利用自身国际化优势以及研发能力与广东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21世纪》: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保力集团如何把握住机遇?
庄子雄:保力集团的发展始终紧跟国家战略。自2008年广东推行转型升级政策伊始,我们便深刻认识到依赖低技术与密集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此,我们率先在业内推行全面自动化生产,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更大幅增强了产业附加值。2007年,集团员工总数约5000人。自动化升级后,团队规模大幅精简至2000人,产值却实现翻倍增长。
自2013年起,保力集团将战略重心转向深度产品升级。依赖传统的OEM/ODM模式已难以释放集团未来的增长潜力。为此,公司果断加大研发投入并组建专业团队,专注于突破自主核心技术和布局新一代技术,旨在树立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21世纪》:面对大湾区的新机遇,保力集团有何战略布局?
庄子雄:过去五年,保力集团创办了保力创科园,希望利用集团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吸引更多香港和内地的创新科技企业及年轻人入驻。创科园为创新企业提供在国际市场、产品、技术方面经营运作的经验指导,帮助其克服对营商环境和落地方式不熟悉的问题,提升创业成功率。
合作的过程是互利共赢的。通过持续配合创新企业发展,我们集团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目前,创科园已形成一个小型创新科技生态圈和产业链,助力企业共同出海,应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