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废弃物被输送进气化炉内后,通过气化,产生合成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这些合成气经过费托合成,摇身一变,最终变成绿色甲醇、绿色乙二醇等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从石油化工的根上长出的枝干,将其嫁接在生物质上后,同样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阜阳康泰斯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阜阳康泰斯”)副总经理马晓林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生物质气化技术类似于在化工产业链的“源头处”重新开辟一股活水,一旦打通相关技术,广而深的产业链渠道将令这股活水源源不断地送向四方。
“于我而言,负责项目既是责任也是自我修炼之路。不断反省、总结、积累,向内打破,最终优化自身。”马晓林称,项目进行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不断带来满足感。
打通生物质赛道
“每次乘坐飞机时,看到航空公司在杂志中介绍生物航煤的进展和展望,都会令我格外振奋。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做的事正在走向现实,并或将在不远的将来推动行业变革。”马晓林说。
将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城市垃圾“转生”为高价值的绿色能源与化工产品,关键一招是生物质气化技术。
推动生物质气化技术工程化和商业化,是一件“确定”的事。在他看来,生物质能源赛道蕴含巨大的潜力。一方面,传统化工行业迫切希望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迅猛发展,绿电消纳亟待破局。生物质气化技术就是破局关键,一旦将整个转化路线打通,市场空间巨大。
据悉,母公司康泰斯全球集团公司在全球化工领域已有近80年历史积淀,专业提供石油化工、聚合物、纤维、天然气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化学品及环保领域的工程设计、全球采购、施工管理的工程服务。早在2004年前,康泰斯全球集团公司就开始提前布局,涉足生物基能源及化学品业务领域。2020年,在业务发展和“双碳”背景下,生物质气化技术板块独立。
目前,阜阳康泰斯主导开发20万吨级高温纯氧加压鼓泡式流化床纯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示范工程,集成流化床气化、全系统协同耦合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据介绍,一期建成国内首个30吨/天的生物质气化试验装置,打造集技术验证、数据分析和工艺优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平台,为后续产业化提供关键支撑。二期规划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全产业链体系。“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投产试验。”马晓林透露。
此前,阜阳康泰斯参加“创赢未来”第四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合肥赛区)并斩获初创组一等奖。
破译产业“密码”
技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仍面临焦油生成、系统效率波动及设备腐蚀等瓶颈。焦油不仅会带来能源损耗,还会降低设备有效时长并增加维修成本。此外,原料的金属成分易对设备产生腐蚀,而由于原料来源的多样性,系统效率出现波动难以避免。”马晓林说。
为此,公司从两方面加速布局:一是优化工艺和核心设备,在不产生焦油的同时减少原料对设备的腐蚀,减少维修次数和维修费用;二是加强生物质原料的标准化。据介绍,农林废弃物等原料具有季节属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原料组成不同。团队通过前道的预处理和气化炉的优化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对公司而言,寻找更多同路人也是一大目标。“团队希望能够有更多玩家进入这个赛道,把市场做得更大,以此促进技术交流和进步,并探索更多商业模式。”马晓林说。
目前,公司接触的客户主要为三大类:一是寻求转型的传统化工能源企业;二是为了消纳用电的风光发电企业;三是推动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各地政府机构。
坚持长期主义
“项目的建设和技术的优化就像跨栏比赛,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后,终将会取得胜利。”对于马晓林而言,压力始终随行,问题的不断解决则为他带来更多的激励。
马晓林常感激能在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中不断学习。他认为,不少企业可能都会面临发展瓶颈。优秀企业都提前布局第二曲线,乃至已迎来第二增长曲线的爆发。这些都与其公司面对新技术、新思想时的大胆革新密不可分。只有不断自我迭代、向内打破,公司才会不断变大变强。
未来,生物质赛道的企业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技术优化,打造中试平台,建立试验数据库,通过中试项目持续改进技术;二是打造多元商业模式,打通风、光、电、氢能和生物质能多位一体的零碳生物质能源项目;三是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增加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多样性。
“我们团队选择耐心研发、精心打磨,虽然前期投入较多,但下游市场已经逐步培育。通过优化技术、推进核心设备国产化、提升运营效能并降低整体成本,未来市场将非常广阔。”马晓林说。
“站在行业变革的起点,我们既是行业破壁者,也是追梦人。”他表示,公司聚焦技术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协同,期望将团队打造成生物质高效利用的行业标杆,赋能绿色经济、区域经济和振兴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