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深圳就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幻城市”,并在后来的2023、2024年又曾两度获此殊荣。那么,深圳科幻生态到底怎样?前景如何?打造“科幻之城”,深圳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21世纪以来,深圳科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迄今,深圳拥有王晋康、吴岩、陈楸帆、海漄、王诺诺、谭钢、分形橙子、袁博、简妮、张冉、马国宾、三丰、谢晨、陈发祥等一批科幻作家与科幻工作者。尤其2015年后,刘慈欣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流浪地球》改编电影大获成功,中国科幻走进新时代,跃上新高度,深圳科幻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等一批科幻公益与研究机构先后成立;《中国轨道号》《火星孤儿》《时空画师》《赢家圣地》《浮生一日》《三日月》《地球众神》《起点》《云梦》《云身》等众多科幻作品持续出现;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深圳十大佳著奖等各类奖项纷纷斩获,让深圳科幻创造出高光时刻,“科幻之城”已具雏形。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通过“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培育了不少青少年科幻爱好者与写作者,特别是以黄子真、欧阳子毅等“00后”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的崛起,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科幻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近年来,为打造“科幻之城”,深圳积极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文化环境自由宽松,科幻创作养料充足,科幻生态自然和谐。加之深圳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多元融合的移民文化,高度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给科幻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形成了独特的科幻生态优势,使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科幻创作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深圳科幻创作与科技产业协同进化。一方面,深圳科技创新为科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推动科幻作品在题材、主题和表现形式上不断突破;另一方面,科幻创作通过想象力和创意激发科技创新灵感,为深圳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深圳科幻创作生态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发展态势,涵盖文学、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不同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了深圳科幻创作的整体繁荣。
凡此种种,让深圳打造“科幻之城”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过,挑战随之而来。譬如,名人效应问题。提起中国科幻,家喻户晓的除了刘慈欣及其《三体》《流浪地球》,其他人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说到深圳科幻,除了吴岩、陈楸帆、海漄等作家,其他人则很难冒头,出圈机会较少。又譬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南山区科幻创作风生水起,孕育了一批新锐科幻作家与科幻研究机构,共同营造了面向未来的科幻正能量,带来了不断创新的科幻原动力;福田区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深圳科幻立足本土、辐射全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他区无论科幻创作还是科幻产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而提到深圳科幻产业,学者宋丁曾直言不讳,深圳作为中国科幻城市三甲之一,却因土地缺乏,一直难以落实科幻产业的较大型用地,有点“英雄气短”的味道。此外,深圳从事科幻创作的作家总体来说偏少,没有像成都《科幻世界》、天津《科幻立方》那样的科幻期刊,也缺乏叫得响的世界性、全国性科幻文学奖。
尽管如此,我对深圳打造“科幻之城”前景持乐观态度,正如刘慈欣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期间所言,“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具有科幻色彩、未来感的城市。现在中国的科幻中心,包括产业中心、科幻活动、读者群、作家群体开始向深圳、上海等城市转移,深圳有可能会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那么,深圳如何在这轮“科幻热”中抓住新的时代机遇?又可通过哪些路径迈向“科幻之城”?不妨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既要秉持真诚心态,吸收利用《山海经》《搜神记》等本民族优秀传统科幻资源,又要抱以开放姿态,学习借鉴《三体》《银河帝国》《太空漫游》等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更要坚定扎根深圳大地,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和世界读者及观众讲好深圳科幻故事,创作出具有深圳特色的科幻作品。其次,紧抓国家及省市各项政策扶持契机,勠力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全面推进科幻创作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设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大奖。再次,积极实施科幻人才培优计划,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以便诞生更多跨界交叉与复合型科幻创新、创意、创作、创造人才。
相信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持续升级、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深圳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幻之城”。期待未来深圳科幻在全球范围发挥引领作用,成为世界科幻创作重要基地,为中国和世界科幻发展贡献独特的深圳智慧和深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