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东莞常平以“京九第一镇”的豪迈,登顶东莞镇街经济榜首。广九铁路、京九铁路的汽笛声,是它响彻时代的荣耀。三十载风云变幻,当松山湖、长安迈入GDP千亿俱乐部,常平却退居全市第七,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常平如何重归“C位”?
面对新枢纽崛起的“虹吸效应”与自身枢纽功能老化的双重挑战,常平能否凭借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的高铁(动车)始发站改造、TOD项目建设、产业迭代升级……完成从“交通枢纽”到“生态枢纽”的蜕变?南都、N视频推出《京九第一镇如何再复辉煌》深调研报道,关注常平的自我重构之路。
1995年的东莞镇街经济版图上,常平力压虎门登顶榜首。三十年后,当松山湖、长安跻身GDP千亿俱乐部,常平站在全市第七的坐标上,叩问着自己的湾区生存命题——“京九第一镇”如何再回“C位”?
广九铁路的汽笛声,曾是常平崛起的号角。然而,随着大湾区建设加快,广东省内市市通高铁成为现实,“大湾区大号”地铁实现一日逛五市,交通优势的相对性正在改变。市内虎门高铁站节假日日均客流突破3万人次,东莞南站逐渐成为区域枢纽,常平的铁路枢纽面临"虹吸效应"与"功能老化"的双重挑战。
与此同时,城市新的增长极持续“长大”,松山湖用科学城链接深港创新资源,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获省市政策深度赋能,水乡新能源产业龙头集聚,长安、虎门等等镇街则拥有多张产业名片闪耀全国百强镇榜单。
时不我待,不进则退。今年东莞两会上,东莞市人大代表、常平镇委书记吴润玲在“撕开”突围的切口:建议将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为高铁(动车)始发站。
这不仅是交通升级,更是对区域发展资源的争夺。常平火车站TOD"香港城"项目已启动,东莞东站TOD正在有力推进中,它们一旦成为始发站,不仅能将过境流量转化为停留经济,更能通过"高铁+产业"的化学反应,让物流枢纽升级为要素配置枢纽。

常平站
两大站点能否升级成功尚不得而知,但常平的振兴不能仅押注于站点升级。毕竟长安正用OPPO、vivo构筑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松山湖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吸引顶尖科研团队,常平需要一场更系统的突围:产业维度,需要完成从"制造重镇"到"智造节点"的质变。
如现有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产业,加快向品牌时尚、潮玩文创转型;低空经济、仓储物流新模式等赛道的布局,需加速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融合,以“链式招商”激活49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城市维度,TOD开发必须超越物理空间的更新。常平站"香港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形态的升级,更要复刻香港商贸基因,打造“站城一体”活力区;新城市中心的"发展轴、生态轴、景观轴"规划,需要与广深科技走廊的创新节点形成功能互补,让交通枢纽带动城市能级跃升。

东莞东站航拍
常平的突围本质是一场关于"定位重构"的深刻变革。当轨道不再是距离的丈量工具,而是要素流动的坐标。那么"京九第一镇"要成为“湾区新节点”,再回“C位”,需要的不仅是站点的升级,更是发展思维从"交通枢纽"到"生态枢纽"的跃迁。
毕竟,在大湾区的竞争版图上,没有永远的枢纽,只有不断自我重构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