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实施方案(2026—2027年)》并指出,推进城市空间治理智慧化,要完善数据底座,强化语料资源和算力支撑。
具体来看,做实应用场景,以“量子城市”技术赋能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空间治理。营造创新生态,建立健全城市空间治理的原则、标准和规范,引导支持各类主体广泛参与。
2024年12月13日,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基地正式开启,计划落地28个应用场景,其中,首批先导应用场景6个。
这是上海首次公开提出“量子城市”的概念,也是上海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为推进“量子城市”建设,上海首个三维时空治理模型——云宇星空大模型也同步启动建设。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商场数量的配置通常依据区域内的人口数量来确定。然而,随着线上消费的迅猛增长,如何防止商场过剩,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借助云宇星空大模型,及时分析区域人口特性,能精准把握区域需求,减少或优化商场布局,将宝贵的空间资源满足更为紧迫的需求。
通过一个入口就能在线预约社区“宝宝屋”托育服务、查询社区食堂菜单、预约助老餐食……记者从普陀区获悉,今年5月10日,作为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的首批先导应用场景,“美好生活掌中宝”15分钟社区生活圈曹杨场景1.0版正式上线。
“掌中宝”曹杨场景构建了覆盖“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数字基座,目前已完成344处社区设施时空信息挂载,并接入长者食堂菜单、活动室课程表等多项社区动态数据,实现了真实、安全、可靠的场景应用服务。
今后,“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将不断迭代升级,一方面基于居民需求反馈,进一步强化“社区议事厅”的作用,推动形成基于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闭环;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大数据智算等进行优化。例如,数字社区地图将在未来拓展新场景,“大平安地图”将实现功能升级。
今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明确,“美好生活掌中宝”应用开发将作为“数字赋能服务便利行动”的核心任务持续推进,为街镇、社区持续做好数字技术赋能和服务。
“‘量子城市’相较于单纯的数字化转型,更强调协同生态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腾讯云区域解决方案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以当前正在推进的大型活动提前布防与全程调控工作为例,其背后依托的正是正在搭建的大模型统一管理平台。
“通过该统一平台进行算力与任务的统筹调度,既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能更灵活地应对各类快速变化的情况。”该负责人说。
当前构建的“量子城市”体系,实现了物理空间与数字平台的精准对应,也就是说,线下每个服务点位,在云端均设有相应的数字化模块,“这一模式不仅超越了传统数字孪生的范畴,更着重打造实时数据交互与双向互动机制”。
下一步,上海将在基于居民反馈持续完善场景功能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掌中宝”场景在各区试点应用,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生活圈服务模式。
未来,上海的各类空间资源都将实现数字化,同时将开发多种应用场景服务市民需求、政府治理以及商务、文化、旅游、体育协同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