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3 21:58:30 股吧网页版
2025食界精致餐饮投资论坛 | 圆桌对话:中餐出海 是挑战还是机遇?
来源:界面新闻

  由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主办的2025食界精致餐饮投资论坛暨食界榜颁奖晚宴于2025年6月26日在上海外滩W酒店圆满落幕。这是界面新闻举办的第二届精致餐饮投资论坛。此次论坛特邀12位餐饮行业投资人、品牌主理人、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及美食家共同参与三场不同主题的圆桌论坛,聚焦中国精致餐饮市场,关注不同城市的精致餐饮发展状况、市场现状与困境,用商业视角来探讨行业未来及投资前景,助力中国精致餐饮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中餐出海正处于全球化浪潮与文化输出的关键节点。一方面,政策支持、消费群扩张、社交媒体推动等,为中餐出海打开了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口味适配度与文化差异也会导致水土不服,跨境供应链成本及人才等问题也是较大的挑战。未来,想要实现从“中国味道”到“全球品牌”的跨越,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场圆桌对话围绕《中餐出海,是机遇还是挑战》展开,圆桌主持由餐饮顾问、美食家陆悦农担任,对话嘉宾是罗莱夏朵·紫萱度假村总经理俞斌、新京菜始创者段誉、上海成隆行餐饮有限公司创始人柯伟。

  以下是圆桌对话《中餐出海,是机遇还是挑战》文字实录

  主持人(陆悦农):三位嘉宾都是餐饮圈大佬,大家很熟悉了。讲到中餐出海,相对来讲柯总是走在比较前面,我是后来才知道,一直说上海人吃不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因为被香港人和日本人吃掉了,为什么被香港人吃掉?因为柯总卖走了。你来说一下,当时你大闸蟹怎么弄出去的?

  柯伟:这个不能叫“弄”出去,我从业的时候做食品进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前,类似于大闸蟹这种食品属于配额食品,普通的私人不能经营,只能国家经营,所以我在做大闸蟹。

  主持人(陆悦农):粮油公司?

  柯伟:对,我们属于配额+许可证。

  主持人(陆悦农):卖着大闸蟹就开餐厅了?

  柯伟:也是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这些商品放开了。开餐厅是当时觉得大闸蟹产销地在香港,大家觉得这么好的蟹来自于上海,为什么上海吃不到?当时年轻,觉得啥也不懂,我先在上海租下地方,餐厅的位置租下来再找厨师。

  主持人(陆悦农):最早的店在哪个地方?

  柯伟:九江路。

  主持人(陆悦农):所以你的成隆行第一站出海是开在日本东京。

  柯伟:对,其实我这个人做事没什么本事,不像这两位餐饮大佬,我是做食材出身,可能这一辈子也就做这一个东西。开去东京也是顺势而为,正好是东京要开奥运会,当时东京最大的商业地产三井邀请我们过去。因为在日本人的食物中,上海大闸蟹他们叫“上海蟹”,属于和鲍鱼、鱼翅一样高级食材,所以当时希望我们过去开店,我们也觉得有受众和影响力。

  主持人(陆悦农):所以柯伟中餐出海是受邀请的。

  柯伟:对。

  主持人(陆悦农):俞斌你的出海项目就是曼谷的紫桂轩吗?你在曼谷是怎样有这个项目的?

  俞斌:对。实际上也是邀请。大家说邀请名厨来到中国开餐厅,我也是非常偶然的机会,当时有一个比较不错的朋友,他因为小孩子读书的问题,已经在曼谷,他打算小孩子读书就在曼谷度过了。他也比较喜欢吃,他以前在国内就是我们比较不错的大客户,大家聊得蛮透的,后来他跟我说,他现在一直在曼谷生活,让我们过去看一下。

  主持人(陆悦农):为了自己能够吃到你的菜,让你开一个餐厅,这个意思吗?

  俞斌:他可能觉得在那边除了小孩子读书,还是需要做一些事情,否则太无聊。也是大家聊了很久,彼此比较熟悉,我也说了几个点。当时出海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我跟他说,我觉得出海的难度在几个方面:因为整个曼谷的精致中餐都分布在酒店里面,他带我吃来吃去的都是唐人街非常老旧的潮州菜,还有一些很早期过来的港式的粤菜部分,真正的精致菜在曼谷非常稀缺,所以我说要有一个好的地理位置,投资回报率不能考虑像国内,因为他在国内也有几个餐饮,完全不一样的,这是非常长期的事情,开始慢慢逐步要把品牌做好,所以你的投入会很大,但是产出不成比例。

  主持人(陆悦农):之前柯伟讲起过,总结前辈们出海,往往是为了谋生而已。现在我从二位这里看到,柯伟这个项目在日本桥,你的也很厉害在LV旗舰店的楼上,非常高级的地方。那么段誉,你的餐厅在新加坡什么位置?

  段誉:对于我来说今天是来学习的。从第一轮的话题来说可能是我们接下来往外走都会面临的。在中国的包容度要比在国外要好得多。我觉得国外品牌在国内很好落地,取决于国家对所有政策的开放。但是我去年去美国、悉尼,整个转了一圈,包括再到新加坡,在这个过程里面大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我现在也要试图把新京熹开出去,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出去,毕竟新京熹是火锅类,相对来讲比两位容易一点。实际在我走了这几个国家以后也并不容易,我们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直在聊的悉尼的项目,整个都在邮件交流,邮件完以后,关于处理房子的业务,要三个月。回个文件,他们就放假了,所以很多东西我们对文化的交流,我们在谈这个项目的时候,内地四家店都已经开出来了,这家店还没有搞定,接下来涉及到装修、采购、法律等所有的一切东西,这个店如果能开出来也要到明年了。

  主持人(陆悦农):现在才6月份,今年开不了了。

  段誉:现在合同还在走呢。这个过程中,是接下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刚才第一个话题里面,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寻找像他们一样,在内地做得不错的,因为这次在新加坡的时候,和莆田的方叔叔沟通,他在引进所有国内的流量品牌和品质品牌,接下来到新加坡,全部由他来在地。

  主持人(陆悦农):他们熟门熟路。

  段誉:对,好朋友就在那开了餐厅,生意很好。北京的四季民福也过去了,都有了在地人的连接,从所有人文法律一切的事情。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我们要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事情特别的麻烦,就是我们的人、食材。

  如果我们按照前辈的打法,更难出来,如果我们要解决现在内地的水准和精致度的情况下,人和食材必须出去,但是这两者出去同样是对我们管制非常大的,劳务、食材食品的标准不一样。

  比如各位做的江浙鱼、虾、蟹,只能弄本地产,好在现在调料这方面解决了,最大的难度就是人才。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当地已有的主厨,不了解国内发生的变化,整个中国在这15年、20年之内,整个精致餐饮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外的主厨并没有这样的理念。

  所以像翁总他们的团队,本来想在英国开的,现在的团队已经在国内练习炒锅了。我们都一样,要把熟悉的国外的厨师有一些功底留到国内练习。

  主持人(陆悦农):轻易想出海没那么容易,让西餐厨师学炒锅了。我是听俞斌讲过,在国内跟厨师也好,团队也好可以画饼,但是他在曼谷画饼泰国人不认,不认这个“饼”。

  俞斌:段兄说到的,中国人不光在餐厅里的工作,因为曼谷相对来说,就像去新加坡方便一点,新加坡我们之前了解,请13个新加坡的员工才能有一个中国的外籍员工的名额,泰国是4:1,而且它有第三方公司,帮助泰国本地人买类似我们的社保一样的东西。

  中国人做事风格非常狼性,泰国人很佛系,而且做事永远慢慢悠悠,有的时候餐厅非常忙,主厨情绪会变。而且像国内有的时候有重要的客人来,要留下来多加一会儿班,是挺容易沟通的事。

  主持人(陆悦农):他们有没有工会?行业协会?

  俞斌:一般没有工会,他们会觉得到了这个时间就要下班了,我发了工资以后那几天都要很好地享受。

  主持人(陆悦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俞斌:首先我觉得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现在曼谷的餐厅,用人的比例比内地还要更高一点,不断做平时的培训,对技术、流程方面的要求。

  主持人(陆悦农):柯伟,那在日本的话,不是更难吗?

  柯伟:我觉得两方面,客人和员工。一个是所在国的法律和他的文化、习惯,这个要充分了解。打个比方,当时我们觉得在国内做,企业就要关心自己的员工,像我每次去都会请他们宵夜,开始一两次日本员工也都去,后面反映不热烈,回过头跟我说,在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回过头我明白了,他不希望你去打扰他。

  包括客人,我们在东京算高档的餐厅,我自己都碰到过几次日本首相去,我感觉服务人员没有那么积极,国内一定是认真地服务,留联系方式,在他的理解不能过分打扰客人,一定是客人主动要你的联系方式,才会给他。

  如此种种,首先是所在国的法律。当时我们一个餐厅有四间包房,经过几年运营发现,这种大包房还是有需要的,我一年以前申请业主改建一间包房,到现在批下来,改建一间包房的费用1亿日币,而且两个月装修期。这些行为,在国内做餐饮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但是你要习惯,也许就是我们说的国际化。

  还有很大一部分,我们自己的团队,不是我们做老板的认知,而是我们的团队,至少骨干部分要有国际化的认知,否则磨合起来很大的困难。

  主持人(陆悦农):东京餐厅对当地员工和外籍员工的比例有没有要求?

  柯伟:日本没有要求,但是工作签证相对比较复杂,毕竟是在日本开餐厅,当地人一定要占一定比例,否则中国人多的话,当地人存活不下来。

  主持人(陆悦农):中国人相反,如果DV里面都是中国人我们就不去了,你看厨房,前场有几个外国人,餐厅应该蛮正宗的,跟我们情况不一样。

  柯伟:还是从业人员认知,像刚才俞总说,认知要逐步提升,不是我们到国外就国际化了,而是认知、思维方式要国际化。

  主持人(陆悦农):郭德纲到悉尼去说相声的时候,票子卖得很好,他说这也不是相声走向了世界,是相声的听众走向了全世界。所以我们中餐也是这样,如果在那边吸引了还是华人的客户,那就是吃中国菜的中国人走向了世界,如果是当地人来消费,才是中餐走向了世界。

  柯伟:是的,一定要在地化。

  主持人(陆悦农):你这里日本客人比例更高一点吗?

  柯伟:经过几年,午餐目前基本全是日本人。晚餐中国人比例会高,所以我要建大包房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圆桌包房。

  主持人(陆悦农):俞斌,你在曼谷的店现在客群比例是什么样子?

  俞斌:也是一样。在曼谷的华人,几代华人差不多就有一千万左右的人口,每年旅游的人口比例也非常高的,所以午市的时候,华人占比,包括游客和在地华人,占比在70%左右,晚市90%都是华人。相对来说,价格在曼谷当地也算是比较高的,所以他的消费群体基本以华人为主。

  主持人(陆悦农):人均消费人民币多少?

  俞斌:六七百。在曼谷算是贵的中餐了。

  主持人(陆悦农):他们法餐一般也要超过一千到两千人民币。

  俞斌:是的,他们觉得那两个品类的餐食是高级的。

  主持人(陆悦农):可以理解,在中国也是这样。说实话,你的餐厅五六百的话,比杭州店还便宜,怎么做到,杭州的东西搬到曼谷,又比杭州便宜?

  俞斌:我们也是磨合了很久的时间,但是最后逐步在地厨师团队,每周或者每个月有两次去不同的地方寻找在地食材,用到以前国内招牌的菜式,如何用在地食材替代,且达到原有的标准。

  主持人(陆悦农):不要用很多进口的东西。

  俞斌:对,第一用进口的东西成本非常高。在地华人的口味,各方面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差别,我们也在原有的烹饪方式上做一些调整,比如少油,我们现在内地做到的很多菜,他们觉得油太大,这些方面用在地食材调整一些烹饪的方式。现在生活在曼谷几代的华人,来我们这边或者复购的频率非常高。还有一点,到曼谷旅游的中国人,很多人觉得吃了几顿以后,想吃一顿中餐,所以旅游人群在我们餐厅占比也挺多。

  主持人(陆悦农):曼谷的店开业第二天中午,带我们吃一家中餐,说得很厉害,给前泰国国王做中餐,那老太太90岁了好,把她扶出来,我们也表示了一下感谢,她给我们见证了古早的中国人也不太见过的中餐,所以俞斌的店开在那里,而且很奇怪,我第一次看到俞斌的店出现了烤鸭,这个胚子中国过去的吗?

  俞斌:现在必须是当地的,因为泰国对于这类禽类肉类管控,海鲜是清迈当地的,禽类中国肯定是不能够进入的。

  主持人(陆悦农):我吃过,已经做得很好了,能够用泰国的鸭胚子,做中国的烤鸭。反正他们也搞不清楚,杭州的名厨过去开店卖北京烤鸭也没关系。因为我去墨尔本吃火锅店,连吃了三天,因为火锅店可以涮澳龙、涮澳洲和牛。这在中国不可能,肯定很贵。

  段誉:刚才大家讲的过程中,我觉得不仅是出海都很困难,可能接下来还有一些很好地结合的方式,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像今天酒店体系的人,他们是健全的,比如在国外的酒店,可不可以引进一些中国内地的主厨?因为它的配套是全的,对我们来说事半功倍。相对来说酒店的工作人员,像主厨客座一样,把品牌客座过来,这是很好的,因为渠道更好一点。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优质的主理人、主厨,很好的品牌。在国外尝试做中餐的推广,这种路径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陆悦农):这方面文华东方用黄景辉,马上也在新加坡要开新的餐厅。

  段誉:现在我们邀请国外名厨也是这样,但是为什么提到酒店,因为酒店对中餐来说,本身就是很好的配套。他们团队健全,如果在这上面锦上添花,对我们来说出海是非常好的一种路径。上次我们在悉尼看到了最好的中餐,不是中国人做的,叫Miss Song,我吃了两顿。我们做主厨会算账,一个月按照人民币利率算,估计最少900万人民币。

  主持人(陆悦农):多少平方米场地?

  段誉:目测最少1800到2000平方米,而且是本地酒店团队做的中餐。那天唯一吃饭的有我这一桌老外,还有另外一个老外,里面全是本地人,而且做了烤鸭。我特意看了烤鸭,觉得这个老外特别奇怪拍我们的烤鸭。因为我好奇挂了280多只烤鸭,一桌一只的话,算一下它的量。

  我们未来中餐要走出去,里面都是本地人,而且里面的管理人员非常专业,具备真正的国际视野的品质。

  主持人(陆悦农):那他的中餐,菜式是中餐吗?

  段誉:我们说老外不用筷子,那里面老外都会用筷子。而且体系搭建得好,以西方的世界,让中餐重新对外的态度。他会把中国点心作为头菜,烤鸭做主菜,川菜做小炒,所以他的结构做得特别好。另外服务的理念,既有中,又有西,该有的礼节,该有的中国文化都有,我觉得他这种表达是完整的,是西方人接受的,所以如果我们再去做中餐这是非常好的范本。

  主持人(陆悦农):他会不会安排都是位上的小份?

  段誉:没有。但是比如广东点心里面会分两个上,他会站在西方用餐的方式上,把中餐解剖重组,让你很舒服,维持很高的用餐标准,无论用茶、酒,甚至比我们做得还好。这是我走访那么多国家,考察那么多国家,目前看到中餐做得最完整,最好的,但是我们不评论菜。

  主持人(陆悦农):这个出海非常重要,按照西方人的用餐习惯。

  段誉:这里面是我们刚才说的,现在所有我们看到的无论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去的所有国家里面,我们还是做了中国人吃,这是为什么特别强调它。它是唯一给当地人吃,而且当地人要排队的餐厅。

  主持人(陆悦农):出海以后,尽量地赚当地人的钱。

  段誉:对,这个消费特别轻松,人均人民币600-800元,对内地来说中高。

  主持人(陆悦农):你们在中国的餐厅太贵了,一到国外觉得人家便宜。柯老板,我想到在地化的问题,你知道上海精致餐饮大闸蟹现在不剥,客人都不点了。你在日本给人家剥大闸蟹吗?

  柯伟:剥大闸蟹是我发明出来的。以前在日本,日本人喜欢吃大闸蟹,通常中餐厅也剥,剥的方式不一样,是在厨房剥好端上来,我们去了以后就开始在客人面前剥。中国餐厅,特别是本地上海人不会希望人家剥蟹吃的,一定是自己吃。到东京我们给客人剥。

  主持人(陆悦农):他们是不会吗?

  柯伟:以前中国餐厅是厨房剥好拿出来。像烤鸭一样,他们是卷好了拿出来的,像俞斌肯定是当着客人面片鸭子,我们现在也是把扭曲了的中餐习惯,更正过来。

  主持人(陆悦农):你们比较早一批已经走出去了,对后面的准备出海的中国餐饮同行们,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俞斌:你到任何一个国家,对当地的法律以及人员,当地的文化,所有的这些要非常了解,而且对整个过程包括结果,你都有非常理性的判断和投资,那你可能才能够出去,否则出海的困难点一定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

  主持人(陆悦农):从你出海将近半年时间,你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大家,你觉得值得吗?

  俞斌:我觉得值得。比如现在出去的曼谷,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精致的中餐,这些年中国发展特别不错的精致中餐,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带到海外。

  主持人(陆悦农):赚钱了吗?

  俞斌:我们现在是盈利的。

  段誉:我觉得出海分为两个品类:第一,我们现在出去最多的就是连锁,复制,标准化极强。目前国内品牌,相对来说近十几年成就的精致品牌还是不多的。我们看看选择哪一个赛道,像现在都已经国内挣到钱了,要弘扬中国美食精致文化的另一面,一种业态的时候,我觉得现在这一代人也应该出去,这和挣钱没有关系。中餐如何在国际化上的话语权,需要一代人冲破、打破,这里面就像柯总、俞兄,赔赚已经不重要,为接下来精致餐饮出海做很好的铺垫。

  这个过程中,还有不同的路径,就是我们要选择当地的合作制和合伙人,他们引进了日本所有品牌,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点,这是事半功倍。同时我刚才说,如果有国际品牌的酒店合作,在中国做得也不错,和他们中餐厅合作,也是非常不错的想法。

  同时,要转变一个思路,国内做大型餐饮习惯了,我们再出去的时候,会不会小而精?类似现在大家流行的几桌饭也好,由主理人亲自做,会是精致化、规模化、可控。

  主持人(陆悦农):像日餐在上海。

  段誉:没有这么大的劳动力,一定要把这几种路径想好以后,会很好地做前期的发展,这是我这两年,一直在走,在做铺垫,接下来再往外走的过程中的一种了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地文化所有的不同,出海之前在中国的香港我们先开出来,因为香港所有的法律和劳务的关系和西方很像。我们开业一年多的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应的规律和所有的相同点,为接下来的出海做相应的准备。

  主持人(陆悦农):柯伟,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教训,叫别人开还是不开?

  柯伟:其实它是趋势,餐饮是为经济服务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体量,中餐也不叫出海,它在世界上应该有应有的地位。前面说到的,我们和第一代餐饮人不一样,一个是谋生,我们是主动出去。拿我自己做比方,我是做食材出身的,我们餐厅开了以后,现在自己的食材在日本,市场越来越广,以前也有做,自己有餐厅,影响就更大。我因为做餐厅,也把烤鸭做出国,所以我觉得,个人的情况不同。

  主持人(陆悦农):这个思路值得很多国内食材经销商。你的餐饮是食材的展示厅就是,不光卖自己的餐厅,还卖自己的食材。

  主持人(陆悦农):好,谢谢各位的分享。中餐出海任重道远,希望很大。谢谢各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