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榜单显示,深圳共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城市之一。在这37家独角兽企业中,深圳南山区以14家的数量拔得头筹,若将它们在地图上串联起来,会惊喜地发现一条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独角兽走廊"正蜿蜒开来。
37家深圳独角兽企业上榜,南山飞跃“独角兽走廊”
独角兽公司,投资界术语,一般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要超过10亿美元,少部分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
记者梳理《2025全球独角兽榜》发现,深圳企业表现不俗,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相比去年增加了3家,位列全球城市第6位,国内城市第3位,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的城市。在榜单前100名的企业中,深圳共有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大疆、货拉拉5家企业上榜。
若把观察颗粒度落实到区镇一级,深圳南山区是当之无愧的独角兽高产区,以14家的数量脱颖而出。深圳福田区紧随其后,诞生6家独角兽公司。深圳前海诞生5家排名第三。其次是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别诞生4家。深圳罗湖区、光明新区、龙华区和大鹏新区分别诞生1家独角兽企业。
有意思的是,深圳南山区渐渐孕育出了一条"独角兽走廊"。诞生于南山区的14家独角兽企业中有12家坐落在粤海、西丽和桃源三个街道,串联起总部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等,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过程创新链的"独角兽走廊",这也恰好与大沙河创新走廊范围基本一致。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渊源表示,对独角兽企业来说,集聚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在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同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他谈到,南山区依托"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双轮驱动战略,已经构建起高度协同、循环畅通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创新发展体系,上中下游企业集中,创新能级很强,因此吸引了众多优质独角兽企业布局。
"大厂"孵"小兽",引望智能从华为剥离成最年轻"黑马"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榜的深圳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都是从世界500强的深圳大厂中培育出来的,分别是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平安智慧城市和比亚迪半导体。
最惊喜的是,成立于2024年的引望智能已迅速成长为独角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达到了1150亿元的价值,成为众多独角兽企业中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引望智能是由华为剥离而出的智能汽车制造平台。具体来看,企查查APP显示,2024 年 1 月 16 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 10 亿元,由华为全资持股,其注册地址就位于华为总部办公楼。
据早前媒体报道,当时华为介绍,引望公司将汇聚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众多核心技术,主要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服务等,引望公司将装载华为车BU的技术和资源,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此外,位列榜单第898位的深企比亚迪半导体也由比亚迪分拆而来。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曾说,如果他没有造车,就会去造半导体。最后野心不断,既要造车也要造半导体。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半导体的前身为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脱胎于比亚迪的IC设计部门,2004年由比亚迪股份和BFE Ventures合资成立,2020年4月完成更名与重组,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
记者观察到,一些科技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走上了类似的道路,在独立运营之前,先在大公司内部进行孵化。这些被分拆的独角兽企业凸显了深圳的大企业如何从内部培育创新。
硬科技占比超80%,半导体、AI、新能源成主战场
深圳的独角兽企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实力"硬核","硬"在实业,"核"在创新。
按行业类别来看,37家上榜的独角兽深企"硬科技"特征明显,占比超过80%。其中,半导体行业以6家独角兽企业领先,包括嘉立创、比亚迪半导体、航顺芯片、云英谷、飞骧科技和云豹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位居第二,共有5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包括引望智能、大疆、元象、元戎启行和思谋科技。这些企业在各自赛道里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新能源已成为独角兽公司的一个重要阵地。两家上榜的新能源方面的深圳独角兽企业分别为欣旺达动力科技和正浩创新。成立于2014年的欣旺达动力,专注于为全球新能源车企提供从电芯、模组、BMS到电池包的动力电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成立于2017年的正浩创新是移动储能与清洁能源的全球行业先行者,其户外电源品类全球销售额第一。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货运、最后一公里交付和AI驱动的物流方面的创新正在改变货物运输方式。从此次上榜的四家来自物流行业的深圳独角兽企业来看:货拉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配送路线,提高效率;丰巢科技布局智能快递柜打通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痛点;纵腾集团以数字技术驱动跨境电商海外仓智慧升级;顺丰快运启动全国首个"空地协同"智慧物流运营中心;海柔创新首创箱式仓储机器人,提升80%-500%存储密度,并提高3-6倍的拣选效率。
记者观察: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厚植独角兽企业成长沃土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深圳共有37家企业上榜,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长期积累和努力的结果。
总体来看,37家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与深圳近年来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紧密相连,体现了产业政策引导下的精准发力。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是深圳厚植独角兽企业沃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这使得这些初创企业能够充分进行"嵌入式创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此外,深圳引导基金坚守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底色,全力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独角兽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快速扩张。
从深圳的坐标看全球,深圳经验正在被全球城市研究。凭借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走出了一条"硬科技+数字经济"的融合之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突破性公司快速增长,深圳独角兽企业已掀起全球新一波深度科技浪潮——资本密集、研发驱动。
从全球的坐标看深圳,构建企业创新共同体成关键一招。旧金山湾区仍是全球创新和企业的中心,拥有315家独角兽公司,总价值12万亿元。该地区在AI、金融科技、软件服务、网络安全、区块链和健康科技等高影响力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新一轮全球科创竞合中,深圳要想实现科创突围,除了重点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让科技、产业、企业、人才资源"拧成一股绳"实现同向发力。
专家观点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渊源: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作用从硬件创新向新消费、新生活等领域拓展
独角兽作为新产业、新经济的符号和象征,常被视为"新经济的开拓者"。独角兽企业的多寡优劣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创新转化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渊源认为,此次深圳上榜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增速上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说明深圳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创新生态,是非常适合独角兽成长的城市。
何渊源表示,37家上榜的深圳独角兽企业更加聚焦于半导体、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这些领域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和技术突破,但一旦取得成功,往往能够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和产业链控制能力。"深圳在硬件上的实力是全球领先的,这是我们的底气,相信未来还会冒出更多的优质独角兽企业。"何渊源说。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深圳要保持独角兽企业的增长态势,逐鹿世界科创之巅,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何渊源建议,一方面,深圳可以聚焦重点产业方向,建立独角兽企业的识别、发现和遴选机制,为独角兽企业打造专属的成长通道。同时,打造一批未来场景的试验区,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供应用场景的试验条件。
另一方面,深圳要注重挖掘和培育新兴业态的独角兽企业,从硬件创新向新消费、新生活等领域拓展。此外,可以加强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比如发挥像华为、比亚迪、腾讯等龙头企业从内部孵化独角兽企业的作用,推动大企业开放一些供应链和技术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有72家独角兽,占全国21%,展示出粤港澳大湾区活跃的创新动能。何渊源提到,深圳要发挥好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之间的创新联动,促进产业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湾区聚合之力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