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为各地海洋经济发展指明方向。长三角地区凭借政策引领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积极投身海洋经济建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独特的区域特色。
顶层设计与地方举措协同推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同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在此框架下,长三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
作为海洋经济标杆城市,上海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完备体系,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健增长。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1.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8%。
不过,上海海洋产业也存在结构性短板。
“比如,产业能级有待突破,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海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海洋问题专家陈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协同发展机制也显不足,跨领域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创新转化能力薄弱,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滞后。此外,高端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缺失,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衍生服务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
对此,《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日前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计划到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到2035年超700亿元;拟制定出台《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另外,上海计划研究建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全方位支持海洋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陈润认为,上海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高地,其政策示范效应将加速长三角乃至全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尤其在深海装备、智能机器人、海洋数据平台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此外,上海长兴岛和临港新片区的双核布局,将推动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海洋药物等细分领域突破。
苏浙作为沿海大省,同样也积极布局海洋经济。
为激发“蓝色潜力”,江苏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推动海洋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变,加快海洋产业智能化进程,全省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水下智能装备、海洋信息产业等新赛道、新业态发展提速。另一方面,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高科创资源集聚度,培育涉海科技型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同时,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35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为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世界级城市群、沿海生态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浙江则将海洋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作为重要抓手,在政策制定上突出创新驱动。《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四大工程,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此外,浙江成立海洋产业项目招引培育工作专班,推进实施“引航、盯引、筑基、育强”四大行动,年度滚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临港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旅等重点领域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作用,推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特色产业与物流模式突破发展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在增加值和创造就业方面将超过全球经济整体表现,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在2.5%左右。
在政策引领下,江浙沪地区海洋经济产业创新各有特色,依托自身优势,培育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产业。
以江苏南通为例,“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已经写入《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为南通的城市定位之一。去年,南通提出“全域向海”战略,同步出台“向海十二条”。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江苏唯一兼具沿江沿海深水岸线的城市,南通以“江海河联运”特色枢纽为锚点,驱动船舶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破浪前行。
记者获悉,在如皋港长源国际码头,“船边直提”模式的应用成为南通海洋经济通道运输转型的关键突破。
以往,亚太森博浆纸公司进口纸浆原料需先入库,等待海关通关放行后再用江船运过来卸货,耗时长达6—7天。如皋海关针对进口纸浆、进口液体化工品等重点货物,采取“一事一议”措施,进一步细化“船边直提”作业流程,切实减少了港区物流作业环节,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如今,“船边直提”模式让海轮直接停靠长源国际码头,企业在货物运输途中就可提前办理通关手续,船舶抵港后两天以内就能完成货物卸载与通关,大大提升了整体效率。这种“港口+海关+产业”的三方联动,为南通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流保障,推动“靠海而生”向“向海图强”的跃升。
“从区域整体来看,江浙沪地区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上呈现出差异化与协同化并存的特点。”陈润指出,上海凭借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重点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和海洋金融产业;江苏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推动海洋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并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浙江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创新活力,在海洋科技和海洋文旅等领域取得突破。三地通过产业协同,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陈润看来,长三角地区发力海洋经济,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将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和产业创新的持续推进,长三角海洋经济或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