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规模化养殖推动专业分工加速,大规模养殖主体在种猪培育、母猪扩繁等前端环节的占比大幅提升,基础产能波动趋缓而生产效率影响凸显,仔猪供需对猪价的指引明显增强。

图为仔猪供应指数领先猪价3个月左右
为了跟踪仔猪市场供需情绪,我们基于仔猪销售利润、仔猪与生猪比价分别构建反映仔猪供应和仔猪需求的指数。长期来看,两者均与猪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领先关系并不稳定。2023年之后,领先3个月左右的仔猪供应指数和需求指数与猪价的相关性明显提升,按仔猪供应和需求指数推演,猪价在8月之前易涨难跌。
生猪期货自2021年上市以来,上半年近月合约表现通常弱于远月合约,导致近月与远月合约价差明显走弱,其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一方面,生猪季节性消费通常下半年强于上半年,下半年节日多、天气冷、腌腊等习俗会提振猪肉需求;另一方面,生猪供给受生理特征影响,冬季存活率低,夏季增肥慢,映射到当年7—8月份就是出栏少,在此期间叠加压栏和二育,导致了次年7—8月份价格的强势。
今年以来,近远月价差居高不下,期限结构处于水平状态,反映出当前市场对供需关系的均衡预期。从远月价格来看,生猪产业资金主导的套保行为强化期现联动性,使得期货远月合约定价主要围绕成本运行。近月价格受疫病扰动与养殖情绪提振,抗跌性明显增强。所以,在产业资金主导的背景下,市场预期更趋于理性,更容易消除定价偏差,推动期限结构趋于水平。
在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和CPI之间呈现较高正相关性。今年前4个月,猪肉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对CPI的贡献为正。但猪肉价格自5月开始下跌,6月持续低迷,考虑到去年9月至11月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回升,今年三季度供应存在压力,稳价政策加速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底约谈头部养殖集团,农业农村部6月上旬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此次调控的核心思路是:通过降低生猪出栏均重减少今年下半年的生猪供给,通过限制基础产能稳定明年上半年供给。

图为仔猪需求指数领先猪价3个月左右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面临供给充裕、需求乏力、成本竞争加剧的格局,需要重点关注利润对产能的传导。我们基于产能和利润两个指标,辅以价格、社融、利率等指标,将生猪基本面周期定性地划分为景气、压力、出清、回暖四个阶段。从各个阶段的运行特征判断,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已进入压力期。
2010年6月至今,已经历3个压力期,平均持续时间18个月,猪价平均跌幅超过40%,本轮压力期持续的时间及跌幅远未达到历史平均水平,未来道阻且长。但今年政府对引导物价合理回升极为重视,5月下旬已启动生猪行业降重去产能,政策调控可能会缩短此次压力期持续的时间,减缓猪价下跌幅度。
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小规模主体更多从事下游育肥,其增重行为受猪价预期影响较大。在猪价强季节性规律下,大体重猪的择时出栏会显著影响猪价的波动节奏。通常当屠宰量明显下降,同时出栏体重明显提升,表明市场处于压栏与二育提升阶段。从数据上看,2022年二季度和三季度、2023年三季度、2024年二季度均出现明显压栏和二育,这种增重主要是为了应对中秋、国庆、次年春季旺季,随着旺季来临,供给后置大幅释放也引发猪价连续3年“旺季不旺”。
回顾2023—2024年猪价和出栏均重的相互影响路径,发现两者会在产能的牵引下围绕某条曲线来回移动。重点复盘6—8月的移动路径,在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23年生猪出栏体重明显下降,2024年则是在出栏体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价格明显上升。究其原因, 2023年6—8月对应的出栏量处于小幅增加状态,而2024年同期对应的出栏量则是下降的,所以2024年价格上涨相对更为容易。目前在政策引导减重的背景下,预计今年6—8月移动路径可能与2023年类似,在猪价温和上涨的情况下,生猪出栏体重将出现明显下降。
建议中长线逢高沽空9月、11月合约;短线动态构建9月合约牛市价差。(作者单位:正信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