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城市研究的学者来说,伦敦始终是一座绕不开的国际大都市;尤其对于身处上海做城市研究的学者来说,伦敦是研究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对标。
2024年10月,应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规划学院邀请,我参与了《双都互镜:上海-伦敦比较》合作研究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并得以深度调研这座在文字和镜头中见过无数次的城市。
初见泰晤士河
飞机伴着朝霞穿越英吉利海峡,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泰晤士河入海口。
伦敦作为顶尖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其港口吞吐量早已不具优势,主要港区也从市中心向东迁移至泰晤士河下游的蒂尔伯里(Tilbury)和伦敦门户港 (London Gateway Port),但在高端航运服务业带动下,其航运功能的综合实力持续保持领先,并且,近来有扩建伦敦门户港 (London Gateway Port)的计划,大有超越目前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费利克斯托港(Felixstowe)之势。
对比上海,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创下全球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港区选址也经历了从黄浦江到长江入海口,再到外海的洋山深水港区的发展历程,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短板成为上海追赶伦敦的重要发力方向。
在一片晨雾之中,港口并没有看得很真切。倒是随着飞机下降高度并深入内陆,阳光倾洒在大地与薄雾之间,独特的英式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到了近两百年前的《雾都孤儿》和七十多年前的伦敦烟雾事件,这便是我进入伦敦的第一印象。
在工作洽谈过程中,英方同事不免推荐一些现场调研的点位,综合事先的出访计划,我们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一系列深度调研。
代表城市硬实力的伦敦金融城
印象中的数据统计和排行榜单与现实中的建成环境和深度交流不期而遇,于是便有了一些初步感慨,以及越发坚定的信心。上海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把世界一流水平、国际最高标准作为发展标杆,加快从“跟跑”到“并跑”的步伐,这是实现“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应有之举。而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需要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定位,在国际对标中注入中国元素和上海韵味,实现对既有一流水平和最高标准的创新与超越,大有可为之处。
常看常新的伦敦
除了传统的经济、金融和航运等领域,在我所关注的城市更新和城市软实力研究领域,伦敦的经验对于上海等国际大都市仍有大量可借鉴之处。
第一个方面是城市更新。此行过程中,我与多位业界的朋友一路探讨,在金丝雀码头,聊的是黄浦江沿岸地区如何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如何借鉴载体建设与功能导入经验推动组团式开发;在巴特西发电厂,聊的是杨树浦发电厂和南市发电厂改造的得与失;在国王十字车站,除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聊的是上海等国内城市如何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如何通过场所营造将交通枢纽塑造成步行友好的娱乐消费目的地。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金丝雀码头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巴特西发电厂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国王十字车站
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伦敦在工业时代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以及后工业时代面临的城市转型,都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当前,城市更新在中国也已经成为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议题,对于英国、伦敦的城市更新体系和具体案例介绍的相关论文、译作等不胜枚举,但伦敦这座城市仍在一刻不停地动态发展,相关的城市更新案例依然可以常看常新。
第二个方面是城市软实力。走在伦敦的街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群的多元化,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体现了高度的社会包容性。对于大量移民带来的长期挑战众说纷纭,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多元文化对于提升伦敦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考察伦敦西区时,高密度的剧院和霓虹灯下熙熙攘攘的人流宣告着文化消费市场的复苏。除了常年驻演的经典剧目,也不乏低调小众的各式剧目,从剧目类型到编剧、导演和演员国籍,仔细辨认,真是百花齐放、人才济济。

伦敦西区的剧院广告
对比上海,作为中国最适合看剧看展的城市,现象级音乐剧《SIX》计划在2025年首次上演,2024年10月正式开票时首轮八场的门票三小时即告售罄,这不但反映了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以及“演艺大世界”作为上海文化地标和演艺名片的积极成效,也凸显了原创性优质剧目供给匮乏、演艺项目的品质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现实差距。
此外,我特地前往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RCA)打卡,因其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的上海中英艺术大学有望落户在上海沪东船厂区域。
除了文化软实力,伦敦作为世界体育之都的美名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调研伦敦奥运会场馆后续利用的过程中,到了被称为伦敦碗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时,我才猛然发现这里已经成为西汉姆联队的主场,让我这个20多年的英超球迷感到了一点意外之喜。要知道,在2024-2025赛季的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20支球队中有7支来自大伦敦地区,不同球队的支持者群体依然能够被清晰地看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后续利用
为此,我又专门前往切尔西和阿森纳的主场做了一番调研,并思考着上海海港和申花两支中超豪门的故事。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同样能够容纳更多的顶级联赛球队,举办更多的全球顶级赛事,而这也是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必经之路。
上海:领跑大有可为
伦敦之行不仅让我看到了上海等中国城市与全球顶尖国际大都市之间日益缩小的发展差距,甚至看到了局部领先或独具特色的优势之处。
第一个方面是后发优势。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同向叠加,这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区别于先发国家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点我在刚开始调研不久便深有感触。来伦敦之前,我对于伦敦地铁已经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毕竟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对于100多年前就建成的线路,空间狭小、设施老旧和没有信号都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实仍旧猝不及防地给了我当头一棒。在前往约定地点的路上,我们乘坐的地铁在狭窄的隧道中抛锚了,车厢内人群拥挤,没有空调,没有信号,空间局促,空气闷热,加上没有信号的未知恐惧,真是难以言表。而习惯了这种场面的伦敦人大都显得异常淡定,足足1小时后列车才挪到下一站点疏散了人群,让等待我们的同事虚惊一场。显然,如果这是伦敦地铁的日常,那么,对于习惯了国内地铁的宽敞明亮和高效运行的我们,观感上确实会有落差。

人群疏散后的伦敦地铁
第二个方面是发展理念。我到一个城市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其最精华的区域来一场跑步读城,到伦敦也不例外。一场沿着泰晤士河两岸的10公里跑让我感受到上海与伦敦两座城市之间发展理念的差异,而正是这点差异,让我对于上海的创新与超越多了一份信心。

沿泰晤士河的10公里跑
尽管黄浦江的尺度要大于泰晤士河,但黄浦江两岸的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实实在在造福了所有市民,无论是跑步还是骑行,散步还是游玩,体验感都不逊于甚至超过了泰晤士河,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如何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时值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论述,“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我想,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以领跑和可以作为的独特之处。

跨越泰晤士河的人行桥
芒福德在展望未来城市时指出,城市的使命从来都应该一以贯之,即把人类的最高利益放在全部活动的中心位置,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对标先进和突出特色将是每一座拥有雄心壮志的城市的发展主线,对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议题。